太原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林探秘手中有粮天下我有,秦唐两朝如出一 [复制链接]

1#

“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非子在他的耕战论中,对于耕战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进行了精辟的总结。

“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作为韩非子的前辈,商鞅在他的《商君书·慎法》中来得更加耿直,将耕战的重要性简单明了地做了总结。

秦朝也是将对耕战的重要性深深印入自己骨子里的朝代,而在它统一天下的两场战略决战中,秦朝都是凭借着手中有粮将自己的对手给活活耗死的。

公元前年的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自己最后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赵国,进行的战略大决战。战争前期秦国名将王龁屡败赵国名将廉颇,廉颇不得已退守长平。长平背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因此长平是赵国的门户所在,绝对不容有失。所以退守长平的廉颇选择了避战,无论秦*怎么挑战都坚守不出。

赵国作为当时能与秦国比肩的大国,也是把周边都打了一个遍,能得罪的都得罪完了。因此秦赵交兵,其它诸国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作壁上观,但是随着赵国的局势日益不利,很可能这些国家会改变态度下场为赵国助拳。因此对于秦国来说,必须要在其它国家有所行动前,在长平决出胜负来。

怎么才能改变长平不战不和的局面呢?

秦相范雎表示这很简单。

范雎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宣称秦国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很容易对付。并且秦国的间谍还到处散播廉颇要投降秦国的谣言,赵国的赵孝成王赵丹其后就真的派赵括代替了廉颇。

一般史料都认定是赵孝成王赵丹中了范雎的诡计,其实细看史书中的赵丹,他并非是一个庸才,范雎的这点小伎俩他不可能看不穿!

那么赵丹明知范雎给他挖了一个坑,他为什么还要往里面跳呢?

因为范雎根本就不是搞得什么离间计的小阴谋,他玩了一出阳谋,所以赵丹明知是计,也不得不照着范雎给他下的套行动。因为赵国对比秦国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虽然赵国在赵武灵王时迅速崛起,成为了与秦国抗衡的超级强国,但是它崛起的时间太短,基础还来不及夯实!

赵国的农业生产设施远不如在秦国完备,秦国三年便可以囤积起够全国吃一年的粮食,赵国则是一年就只能生产一年的粮食。

在那个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时代,常备*只保有少量甲士,战时在男丁中五抽一上战场充为*士的时代,秦国的这种农业优势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事优势。它保证了秦国隔三岔五就能发动大规模地*事行动,秦国不断东出也打击东方诸国的农业生产,东方诸国与秦国在国力上的差距自然也越来越大。

秦国不断地积累这种优势,它统一天下的可能也就越来越大了。

赵国国君赵丹比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秦赵之间这个差距更能体会地到。因此赵丹深知长平之战一旦久拖不决,赵国就没法解散*队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第二年赵国就将面临大饥荒!

可是长平的赵*主将廉颇坚决拒绝主动出击,这让赵丹犯了难了。毕竟廉颇是宿将威名远播,他不能无缘无故地撤换廉颇啊。

范雎料到赵国不能久持必须尽快决战,而他也知道赵国除了廉颇,还能领*的大将就是主张主动进攻秦*的赵括了。所以范雎派人去赵国造谣,就是为了给赵丹一个用赵括替换廉颇的借口。

赵丹对于范雎给出的这个借口心领神会,他明知这是秦国使得离间计,但是长痛不如短痛,从长远考虑,赵丹决心*一把。

所以赵丹不但用赵括替代了廉颇,还在赵国国内进行了总动员,将除了北方边*的有生力量都派遣去了长平供赵括驱使,企图速战速决解决赵国面临的危机。

然而赵丹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嬴则,他本来计划是击败长平赵*夺取上*威胁赵国腹地,可是赵国不但在长平换将还大规模增兵,这让他原来计划的击溃战已经不可能进行了。但老成谋国的嬴则敏锐地意识到,长平已经变成了秦赵之间进行战略决战的地点,因此他偷偷将长平秦*主将换成了杀神白起。

秦国新上任的主将白起,他利用赵括年轻气盛的缺点,在于主动出击的赵括*交战时命令*队诈败后撤,将赵括大*引到了预设好的阵地。面对眼前的秦*壁垒,赵括一心求胜指挥大*猛攻壁垒,而就在此时白起派出的奇兵断了赵括大*的后路。赵括拼尽全力也没法打破秦*的围困,只得原地筑垒待援。

嬴则得到赵括大*被围的消息后,立即尽征河东之民入伍,让秦*在长平前线的兵力迅速超过50万之众,在兵力上取得了对赵国的优势。嬴则的举动乍一看只是应对形势变化,然而尽起河东之民意味着秦国基本放弃了河东之地当年的农业生产,没有强大的粮食储备作为后盾,这个决定根本就没法做出来!

赵国为了来年不出现饥荒急于结束战争,而秦国则是敢于放弃农业生产将战争进行到底。因此长平之战是一场有备而来的秦国,对不得不放手一搏的赵国的决战,两国在战前的心态在其后的战场上主导着两国的*事调动。

长平之战的最后结果已经不用码字的多说了,赵国经此一役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锋的实力,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后一个拦路虎被消灭了!

转眼到了公元前年,和赵括一样年轻气盛的年青将*李信率20万秦*伐楚,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故意示弱稳步后退,引诱李信不断深入楚地。

随着不断深入楚地,李信不得不一直分兵留守后方粮道要点。项燕则将楚*主力布置在了,这些秦*扼守的粮道要点附近,当这些要点间兵力已经薄弱到了他认为理想的程度时,随着他一声令下,楚*在千里战线上向秦*发起了大反击!

秦*被楚*地突然一击打得措手不及,整个战线都几乎崩溃,虽然李信率部力战总算是将主力带回了秦国,但是楚*此役中斩杀了秦*七个相当于现代师长的都尉,由此不难推算出秦*损失惨重,极有可能损失高达三分之一的兵力!这也是秦始皇进行统一战争的十年里,秦*仅有的一次大败仗!

伐楚失败的秦始皇不得不放下身段亲自去频阳请老将王翦出山,并按王翦的要求调集了六十万大*交给他带去灭楚。

王翦灭楚之战充分展示了秦国在农业上的优势。

王翦带领大*到了秦楚边界后,面对存亡危机楚国贵族们放下陈见,召集去了一支5、60万人的大*交给项燕统一指挥迎击王翦。

面对气势正盛的楚*,王翦选择了避战不出,60万大*原地驻屯整天吃吃喝喝,连*营都很少出一步。项燕不知王翦打得什么算盘,因此他也不敢主动出击,他命令楚*沿着边境筑垒与秦*就地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整整一年时间。

楚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国情开始发酵,楚国*中各地的大小贵族们认为秦*一年都没有动静只是来戍边的,因此纷纷要求带着*中属民回乡种地去。

对于这些贵族们的要求,作为楚国贵族之一的项燕无法拒绝,因为他知道如果再继续对峙下去,不用秦*打来楚国人自己就得饿死了。于是项燕不得不命令在边境驻扎的楚*后退,他希望向后退守到一条能利用湖泊、山川的防线,这样就能减少防守的兵力,让贵族们带着属民回去种地了。

几十万大*全线后退,在那个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根本就不可能避免出乱子,而王翦一直在等得就是这一刻!王翦命令秦*全线出击,随着一处后退的楚*被秦*击败溃散,整个楚*防线跟着便完全崩溃掉了。

王翦灭楚之战其实没有太多的花招,就是利用秦国的粮食储备多的优势直接耗死对手项燕。项燕也不是没想到王翦的图谋,可是这是最霸道的阳谋,民以食为天啊!楚国要么败亡,要么饿死,王翦就没给对手留下第二条路!

其后的历史中,这种利用自己粮食储备丰富耗死对手的战略,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只要有耐心,自己不犯错,这种战略万试万灵。

使用这种阳谋破敌的,后世著名*事家就包括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在太原举兵攻入长安后,由于被各方势力包围,所以他分兵把守各地,作为李唐起家之地的晋阳北方守备力量一直比较空虚。而在晋阳的北方刘武周夺取多地,成为了李唐北面最大的威胁。刘武周一直有南下晋阳之心,但是他自知*事能力一般,所以一直都隐忍待机。

公元年,勇武善战的宋金刚投奔了刘武周,在得到了宋金刚这样的将才后,刘武周认为南下的时机成熟,于是以宋金刚为主帅,起兵攻入了李唐所据有的山西。

自九月发起进攻,宋金刚在两个月时间里连连击败唐*,势如破竹地攻下了李唐在山西的半壁疆土。眼见裴寂不是宋金刚的对手,于是李渊派自己的儿子李世民率*进入山西支援裴寂。

李世民到了山西后安抚当地居民,获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于是纷纷向他的*队供应*粮。李世民这时虽然才20岁,但是已经非常沉稳。他侦知宋金刚队伍粮食不足后,便命令大*驻守不出,只派少量游*在外不断袭扰宋金刚的后方烧其粮秣。

就这样一直对峙到了公元年四月,宋金刚再也坚持不住只得退兵。李世民获悉宋金刚退兵后发动精锐一路追击,甚至由于脱离后方粮食供应断绝,他依旧坚持追击宋金刚部。终于李世民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的部队,一战斩俘数万之众。

雀鼠谷一战刘武周的主力部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其后李世民依旧穷追不舍,再一次在介休追上宋金刚,这一次宋金刚的部队被李世民彻底击溃了!

李世民取得介休之战的胜利,宣告了刘武周*权的瓦解,悬在李唐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被取了下来,李唐这下可以放手向四方扩张了。

其实李世民早在一年以前平定陇西薛仁杲的作战中,就使用过了相同的策略。

当年十一月,年仅19岁的李世民领*到了高墌后,面对薛仁杲大将宗罗睺不断地挑战,他采取了坚壁不出的对策。当确定宗罗睺粮食吃尽后,他故意在浅水原部署了数千兵马诱使宗罗睺出击。

宗罗睺果然上当,率领精锐全力攻打浅水原的唐*,而李世民率领精兵悄悄地埋伏在一边静待时机。浅水原开打了几日后,唐*精锐骑兵才突袭宗罗睺的大*,李世民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在他以身作则地鼓舞下,唐*一战将宗罗睺大*击溃!

李世民就像是其后对付宋金刚一样,率*死死追杀宗罗睺败*,一直追到了薛仁杲据守的泾川城下。

浅水原一战是李世民的成名战,他获胜的根本就是抓住了对手的死穴,强逼着对手跟他比拼粮食消耗。当耗尽了敌*的存粮后,他诱使敌*到他选好的战场浅水原与自己决战,充分发挥他的骑兵优势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后平定刘武周,李世民又一次故技重施,效果和浅水原一样的好!

浅水原之战中的李世民才19岁,可他的作风真不像是一个年青人,感觉就像是王翦白起附身一般。

有些人真的是天纵英才啊!

连灭薛仁杲、刘武周,唐朝周遭的隐患已经消除,李世民可以一心一意地东征争天下了。

历史就是这么地诡异,它不断重演着剧情雷同的大片。小小的一粒粮食,却总是能决定天下所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