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南方祠堂遍布,北方却很少见 [复制链接]

1#

中国有很多传统,比如说,祭天拜祖,就是重中之重。

可能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过去,凡是名门望族,或者大的家族,甚至小的家族,不出意外,都会有祠堂。

祠堂是干什么的呢?

当然是,祭拜祖宗的地方。

要了解祠堂文化,首先要了解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离不开血缘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大家族中,不管怎么演化,往上溯源,都是一个老祖宗,这种同姓、血缘亲近的关系,凝成了亲属集团,在古代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具备三个标志,即祠堂、祭祖、族谱。

现在,族谱应该都还存在,每个家族中,每到一定的时间,都会聚集起来,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监督下,进行续家谱。

而祠堂、祭祖,这两方面,我国的南北方,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是祠堂文化,大家都有明显的感受,南方地区,祠堂遍布,而北方地区,却非常少见,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说,北方地区,特别是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三皇五帝到如今,怎能,少得了名门望族?怎么会没有祠堂呢?

比如说,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鼎盛于魏晋时期,素有“华夏首望”之称。

再比如,清河崔氏,源于姜姓,因封地在崔邑,西汉时,崔业定居清河郡东武城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境内,崔氏一族,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特别在唐代,出过27个宰相。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比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今河南)等等,都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这些名门望族,均出自北方地区。

不过,正应了那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为中国古代,北方连年战乱,这些名门望族,不复当年,纷纷南迁,就算有祠堂,也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连名门望族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家族呢?

这是北方祠堂少的原因之一。

而南方,相对平稳,北方的名门望族,也在南方安家落户,这为南方祠堂的兴盛,奠定了文化基础。

比如浙江兰溪有一个诸葛八卦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还有保存完好的宗祠,而山东临沂,据说就是诸葛亮的故里。

再有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也是因为历史上孔氏南迁而来,当然了,这不一般的家族祠堂了,因为孔子的身份地位,所以称为“家庙”,比一般的祠堂,要规模庞大的多。

我国现存的祠堂,以南方为例,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更早的祠堂呢?

这主要是因为保存难度大,天灾人祸,原因多了去了,就算现在的古村落、古镇,不少始建于唐宋,但是,真正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也多是明清时期所建,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祠堂,一般最多追溯到明清时期。

再一个,修建祠堂,也跟家族实力挂钩,如果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上,恐怕也就没人惦记着修祠堂了,南方祠堂多,也跟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繁荣,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徽商,就在安徽皖南地区,修了很多的祠堂,但凡数得着的皖南古村落,都有徽商的影子,都有祠堂的踪迹。

时至今日,南方人对于修建祠堂,也是极为热衷,这也是传承,当然,也离不开经济条件,毕竟,现在要想修建一座祠堂,颇有规模,恐怕没个几百万下不来,平均到每个家庭头上,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

而北方地区,祠堂之所以少,一方面,源于历史上的战乱,有祠堂,也不复存在了。另一方面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能砸的都砸了。有了这两点,北方祠堂文化,一蹶不振。时至今日,即便想修建祠堂,这个费用问题,也是个头疼的大问题,有人捐钱还好,不然的话,平均分摊,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有的可能拿不出钱来,这样很容易闹得家族之间不愉快,所以说,北方祠堂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近些年来,很多荣归故里的人,出资捐款,修建祠堂,北方祠堂,也逐渐增多,祠堂文化,开始有了复苏的气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