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选自《晋阳学刊》年第2期,*启臣

山西省素称“煤铁之乡”,釆煤冶铁的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冶铁生产更是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冶铁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拟就明代山西冶铁业发展之概貌、原因及其经营方式作一初步探索。

山西省的冶铁业始于何时?根据山西省博物馆蔵太原市义井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凿、铁斧、快刀各一把的文物,和《左传〉〉周敬王七年(公元前)记载,“晋赵鞅,苟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说明晋国铸刑鼎时曾向民间征收铁料,山西冶铁业生产当应始于此。以后经战国、秦、汉至隋、唐、宋、元一千多年,到了明代,冶铁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全省发现了相当多的铁矿产地和建立铁冶。根据古文献记载,山西省战国时期的铁产矿地有白马之山(今盂县东南)和浚山(今蒲县南)二个,汉代有安邑(今夏县北)、皮氏(今河津县西)、平阳(今呕汾县西南)、绛(今侯马市西南)、大陵(今文水县东北)五个①.唐代有岳阳(今安泽县)、汾西、翼城、绛(今侯马市西南)、吉昌(今吉县)、昌宁(今乡宁县)、温泉(今孝义县境)、盂县、交城、绵上(今沁源县)、玄池(今静乐县境)、秀容(今忻县)、五台、阳城、昭义(今长治县)十五个②,北宋时有交城、泽州(今中条山东、龙山、凤岭以南一带)、晋城、榆次、五台.平定、晋州(今临汾一带)石州(今离石县)、威胜*(今沁县)九个③,到了明代,铁矿产地空前増加,计有晋城、长治、平定、盂县、榆次、孝义、汾西、临汾、翼城、高平、阳城、交城、太原、阳曲、五台,吉县、山阴、右玉、永和、乡宁、稷山、绛县、洪洞、平遥、繁峙、怀仁、清徐、静乐、介休、灵石、壶关三十一县,④占当时全国二百四十六个铁矿产地的百分之十二点六,居全国第一位。这些铁矿产地,当肘和以后的数百年间,有的已被开釆冶炼,有的虽然未曾开采,但因有历史文献记载可询,已经成为我国冶金地质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历史线索,起到了"历史报矿”的作用,大大冇利于我国铁矿普査任务的完成。

在发现这么多铁矿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官营铁冶所和民营铁冶场。据史料记载,明初在山西设置的官营铁冶所有五处,即,“山西平阳府吉州富国、丰国二冶(洪武七年置,十八年罢,二十七年复置,二十八年罢),太原府大通冶,潞州润国冶,泽州益国冶(以上俱洪武七年置,十八年罢〉.”⑤占全国十三个官营铁冶所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四。当时山西铢矿以交城的“云子铁”质量最好,据地质学家鉴定届沉积变质铁矿床,专门供制造兵器之用。因此,明*府规定每年要交城交纳十万斤“云子铁"至大通冶作原料。但是由于官营铁冶所管理不善,加上*府制造兵器及御用铁器时多时少,所以置罢无常。至洪武二十八年()则“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⑥此后,民营釆矿冶炼和铸铁业日益发展起来。其中以阳城的铁冶业为较发达,仅此一其,“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⑦,太原、五台、大同、平遥、盂县等地的民营铸铁业也较发达。

二、铁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水平,并名列世界前茅

明代山西的生铁产量是相当可观的。明初,全省的生铁产量就达到一百一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七斤⑧,占全国官营铁冶生铁产景九百零五万二千九百八十七斤的百分之十二点七,居全国各省铁产量的第五位。口后,随若民营铁冶业的发展,产量又大幅度上升。到了天顺、成化年间(-),仅阳城一县的年铁产量就相当多。天顺五年()陕西总兵官保定侯梁瑶奏折中说到,“胡寇犯边,正急用兵器。而陕西州县铁料缺甚。虽尝以税粮折纳,然地无出产,官吏催征,民困不堪.臣闻山西阳城县铁冶甚多,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乞不为例,运十万斤至陕西给与各卫,速造兵器。仍令山西布*司自后每年运五万斤于曲沃县,陕西布*司遣人关领贮库,以备急用。从之。"⑨

从上材料提到的阳城县“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数字,按明代铁课“每三十分取其二"的税率计,则其铁产量为七百五十万至九百万斤.这个数字相当于明初全省铁产鼠的七、八倍,比宣德九年()全国民营铁冶产髭的八百三十二万九千零五斤还多一百一十七万多斤。如果加上其他各县民营铁冶的产量(可惜目前未发现这方面的资料),一定是大大超过此数。但仅此数字己经超过山西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水平了,而且名列世界前茅.

三、勘探铁矿和冶铢炼钢技术的提高。明代山西的铁矿工在勘探铁矿方面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李时珍曾经记载,"铁皆取矿土炒成,秦、晋、淮、足、湖、南闽、广诸山中产铁。……太原、蜀山之铁顽滞……上有赭者下冇铁。"⑩这是当时人们根据矿山泥土表面的颜色(赤褐色)来丿町断地下有铁矿砂储藏的一种勘探方法和经验。明人宋应星还指出山西铁矿工用“土面浮出墨块"的方法来勘探铁矿,他说,“凡土锭铁,土面浮出墨块,形似秤锤,遥望宛如铁,捻之则碎土。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凡砂铁,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健铁无

I也."这是最普通最简单的勘探铁矿的方法,即以山的“土面浮出墨块"来断定地下是否有铁矿储藏。但这种勘探方法所获得的铁矿,费往是一种浅矿而易于开采冶炼.

明代山西的炼钢技术也有显著的提髙。宋代山西已经可以炼出灌钢,到了明代铁矿工创造了一种“地下土园炉炼钢法,在潞安、阳城、晋城等地均有用此法炼钢。其法是在干燥的红土地下挖一个六尺深的土坑进行冶炼,方法设备都很简单.但炼出来的钢铁则富于延展性,可以拉成钢丝,为制针、制钉业提供很好的钢材.

四、铁器铸造工艺的进步。明代山西铸造的铁器诸多,除了生产工具、兵器和一股生活用具外,又铸出了许多铁钟、铁狮、铁牛铁普萨、铁磐、铁酿炉等艺术品,铸造技术相当高超,说明当时的铸铁业巳达到很高的水平例如山西省博物馆藏嘉靖四十一年()铸的铁钟,钟面铸有各种精致的鸟兽图案栩栩如生,还镌有铸文约六千字,工艺可谓精湛。山西铸造的铁镜技术更高明,这种铁镜“百炼为钢,离镌而云龙动色,磨莹而冰雪生光烂,成形于宝镜,期将达于明王。”按实质是钢镜,而且是可以呈送给皇帝使用的,其铸造技术和工艺水平之高超,是可以想象的。

明代山西冶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

一、冶铁工匠地位的改变。

明初对工匠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冶铁工匠分为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工匠到官营铁冶服役,每月十天,一年共一百二十天,比元代匠户每年服役二百九十四天,减轻了百分之五十九.至洪武二十六年()又改为四年一班,每班服役三个月,平均每年为官营铁冶服役为二十二天.这样为官营铁冶服役的时间更少了。就是住坐工匠为官营铁冶服役也是“月上工十日”.这样,工匠为官营铁冶服役的时间和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和地点都分开了,工匠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在服役期冋,提高了对冶铁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冶铁生产的发展.

二、明*府在一定范刖内实行允许私人采矿拾炼的*策。

明初,*府鉴于官营冶铁所的工匠不断怠工.逃亡以至暴动,于洪武二十八年()被迫下令罢各处官冶,允许私人釆矿冶炼,按产觉缴纳快课三十分之二。于是山西民营铁得以逐步发展。阳城、太原、平遥、盂县、交城、安邑等地的民营冶铁、铸铁业纷纷出现。山西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正是建立在民营冶铁业基础上的.如前述天顺五年()阳城一县的民营铁产量七百五十万至九百万斤,比明初全省的铁产量一百一十四万斤多得多。这么多铁产量不仅供应山西本省的需要,而且还供应陕西布*司各卫、所造兵器之用。

三、煤炭的普遍开采和用于冶铁生产。

明代冶铁生产的燃料,大体上是南方用木炭,北方用煤炭。山西藏煤丰富,更是普遍用煤炼铁,而且人们已懂得分类而用,提高炼铁能力。明人宋应星曾总结过山西分类用煤炼铁的险验。明代山西不仅普遍用煤来冶铁,而且已使用焦炭炼铁,大大提髙了炼铁的效率,使铁产量猛増。而山西在明代已是“煤炭甲天下”的省区,当时已在阳曲、太原、榆次、寿阳、交城、清源,静乐、吉州,霍州、洪洞、临汾、赵城、浮山、翼城、岳阳、河津、灵石、泽州、阳城、辽州、高平、保德等二十二个州县发现有煤矿,并广为开采。这就为山西冶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燃料。

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冶铁业的促进.

经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洗礼,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策,农民纷纷回乡生产,自耕农经济有所发展,农民赋役负担略有减轻,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明代山西的垦田和人口不断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山西的田地面积达到四千一百八十六万四千二百四十八亩,人口达到四百零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人,万历六年(),人口增至五百三十一万九千三百五十九人。由于田地的增加,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铁农具供应。明初,明*府就下令宝源局广为铸造铁犁铮、耙齿、锄头、稻叉、铁错、铁锹、铁锲等农具供农民使用,加上人口增加又需要更多的铁用具。这就刺激冶铁业的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的生铁作原料,如成化九年“陕西都司……岁造*器用熟铁三十一万四千斤。又各边不时奏乞补造兵器,动辄一二十万。”而陕西所用之铁均仰给山西。这无疑也是对山西冶铁业生产发展的一种促进。

由于上述的原因,使明代山西的冶铁业生产达到了高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