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晋之声世界的面食在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
TUhjnbcbe - 2023/6/26 22:09:00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晋南河东一带的小麦产地

中华最早的小麦农耕文明起源

河东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产麦区之一,地处河东地区的古晋阳城区域历来被视为制作面食的核心区域,所以就形成一个概念:天下面食数山西,面食之都在太原。这便是古晋阳“面霸”的真实写照!

有关部门组织几届“面博会”“面食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说明太原面食甲天下是名不虚传且名副其实。

太原面食一般泛指各种加工后的面条,虽然它不是什么稀世之宝,全国各地都有,且不乏品牌,比如:四川的担担面、山东的大福面和苏州的阳春面。但是面食花样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以及其对粗粮细作的工艺之太原面食实在令人叹服!

日本美食综艺节目

世界对于山西面食文化的认可

太原人用细粮(小麦粉),粗粮(玉米、高梁、荞麦、燕麦、菽、黍、縻)把这些原料磨成面粉,然后可以加工出百种花样面食,吃了以后你是回味无穷呀!

比如:刀削面、刀拨面、刀砍面,剪刀面、钩刀面、拉面、扯面、炝锅面,剔尖、溜尖、切圪瘩,拨鱼儿、插圪斗、抿圪斗,煎饼、烧饼、石头饼、草帽饼,假如说你出差在太原市准备住一个月,可以保证你每天吃的面食不重复,一次让你吃个够!

汉代以前,面食的总称为“饼”,即由面粉经过加工后的食物统称为“饼”。上古时期祖先们以黍、菽、稷等各种粮食为主要食物,由于当时还没有磨盘的出现,所以吃面食的现象不存在。“晋献嘉禾”的典故就说明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谷类产品。

西汉时期才有了关于面食的记载,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将父亲刘太爷接到长安皇宫里享受清福,可曾想老爷子是一介村夫过不惯这锦衣玉食之生活,整天是闷闷不乐,没办法,儿子一道圣旨,按照故乡的格局在长安城里建了一个“城中村”,不仅街道房屋,狗窝鸡舍照旧修旧,就连酒肆烧饼坊也要一切如故。这也可以间接地说明“饼”在那个时代已经十分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饼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

蒸制者为“蒸饼”或者叫“炊饼”。

煮制者为“煮饼”或者叫“汤饼”。

油炸者为“油饼”或者叫“煎饼”。

从西域引进来的为“烤饼”。也称之为“胡饼”。

汉文学家刘园在《释名》中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溲面就是用水拌合面成团,那么做饼就是这么个程序,和面、揉团、分开小团、捏成小片或蒸、或煮、或炸、或烤,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今天的面条。

西晋著名文学家

山西面食文化历史脉络清晰

晋代束晰作《饼赋》其中论及汤饼时说:“立冬之寒,清晨之会,涕流鼻中,霜凝口外,御寒充饥,汤饼为最。”描述的是北方寒冷的季节,冬天人们出门以后受冬的窘样,那么抵御寒冷的最佳食物就是煮汤饼。所以汤饼就成为人们冬天的“补品”!

太原面食到底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太原人就已经开始食用了。因为吃面条时会发出“促溜促溜”的声音,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面食称为“促溜忽挞”《阳曲县志》。《河东备录》曾经记载:“并州人苦于嗜面。”可见在古代面食已经是太原人最喜欢的食品,也是民间最接地气的家常便饭。明代诗人程敏*曾经作诗赞美面食:“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勺入口心神融。”之后他又专门点赞太原面食,“并治人家亦精办,敛手未敢来挑战。”由此看来明代以前,太原的面食已经广泛流传,制作精良,也可以称霸一方!

历史上有名的疯帝北齐文宣王

《北史》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生了个儿子,大喜过望,于是大宴群臣。宴会上吃的就是“汤饼”。有人会说,堂堂的皇帝生了儿子,用“汤饼”宴请宾客未免寒酸,关键是你不知道,北齐距北汉不过三百年,面食的起步也就四、五百年,而且是战乱频繁,农业收成以及制作方法都有不确定因素,“汤饼”作为国宴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可谓是对臣僚及贵宾的最高级别的待遇。高洋家族的发迹得益于晋阳,他本人也做过并州刺史。

在中国大地上,无论老人、小孩过生日都喜欢来一碗“长寿面”这一民俗是否与高洋生子有关呢?虽无考据,但太原人形容面条之“长瘦之形”,其寓意寿命之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让我们骄傲的是,太原的面食曾经享誉世界。元代意大利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太原,并且将太原面食带回了意大利,之后太原面食传播到世界各地。著名的意大利通心粉就是由太原的面条演变而成!

山西陈醋的魅力

山西面食和醋文化完美结合

现代太原人吃面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醋。二是“调和”。(这是一句针对太原面食的专用术语)也就是吃面必须要的佐料,试想一碗面条煮好了,什么也不加,就让你吃面条,能吃下去吗?能有味道吗?味道味道就是调味品的道理!所以我们说“调和”对于面条是至关重要的。西红柿炒鸡蛋、肉炸酱、素炸酱、小炒肉、大烩菜、肉打卤、素打卤、熬白菜、最最关键的一个是“醋调味”,太原人无论参加什么宴席最后“压轴”的肯定是面条,不吃面就感觉没吃饭一样,如果说这顿饭没有醋,可以说什么菜也没味道。

太原人一天几乎吃三顿面食。早晨喝“拌汤”,中午擀面条,晚上吃“汤面”早晨的“拌汤”,晚上的“汤面”里配的蔬菜特别丰富,白菜、波菜、南瓜、豆角……那是应有尽有!

太原地区为什么能形成独特风格的面食文化呢?这与太原市的地理、气候及植物种植品种有关。太原市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干旱缺水,昼夜温差大,适宜杂粮种植生产。在小麦等细粮缺少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口感,也为体现妇女的聪明才智,她们穷则思变,粗粮细作,变着花样地制作面食,成就了太原面食丰富系列的花样。

举例说明:五、六十年代的人们都记得太原市有一大名吃“包皮面”!是将高梁面烫制后凉好,再把小麦面粉和好然后擀成面皮,再将凉好的高梁面团包在擀成面皮的小麦粉里,最后捏好再擀制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包皮面”!切成的面条你可以看到两层薄薄的白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红面,下锅煮熟以后吃起来既细腻又劲道,是太原人一生难忘的美食呀!

北京的京八件源自山西面点的晋八件

山西面点花样众多

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产生在山西及太原地区的名优小吃是层出不穷:清和元的“头脑”、“烧麦”、双合成的“郭杜林”、六味斋的“豆腐乳”、林祥斋的“芝麻饼”、晋源的“石头饼”、晋东南的“驴肉甩饼”、晋中的“贴饼”、晋阳古城的“嘎嘣脆”、汾阳的“油摊摊”、清徐的“孟封饼”、资诚号的“麻酱烧饼”、酱园巷的“大馅包子”、任一力的“饺子”、聞喜的“煮饼”、忻州的“瓦酥”、原平的“锅魁”、“太谷饼”、稷山的“麻花”、神池的“月饼”、大同的“混糖饼”、运城的“芝麻饼”、浮山的“散子”、临汾的“牛肉丸子面”晋源的“金银枣”,说百般花样也无法形容呀!

太原市曾经有一个著名的酒家——广东酒家推出的“十大碗”或者说“十色面,非常有特色,确确实实火了一段时间,你可以在这里吃到各种颜色的面条,它们都是用各种蔬菜汁和好的面加工而成,红、*、蓝、绿、紫、青、蓝,白的就不说啦!你还可以把眼前看到的“调和”浇在面条上拌匀,再点上一点“老陈醋”,吃起来那味道真的很美,什么叫美味佳肴,对于太原人来讲,这就是“美味佳肴”!这种面食与调和形成的最佳配置;这种大杂烩的吃法;特别像太原人包容、海涵,不拘一格的品性,也体现了太原人为人处事,甚至治道经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面的可塑性也成就了太原人民的美味梦想,更融入了太原人的睿智和聪慧,成为“面食之都”千年的人文底蕴!

作者:王恭俭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晋之声世界的面食在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