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则民国年间应县“义丰民”与怀仁吴家窑窑主斗富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财大气粗的怀仁吴家窑煤窑主听说应县的义丰民自己发行钱帖子,心中很不以为然,便下决心要出他的洋相。于是下令,应县到吴家窑拉炭的车给现大洋也不要,专收义丰民的帖子。一下子使义丰民的帖子信誉大增、发行量加大。
所谓钱帖子,是义丰民的买卖由应县发展到大同、太原、北京、上海后,贸易不再使用现金、银元,而是使用自己发行的一种纸钞。
吴家窑窑主收了几年,攒了几年,一年春节将临,吴家窑窑主乘坐轿车,拉着几箱义丰民的钱帖子到应县东辛寨兑现。义丰民掌柜的张玉云见吴家窑窑主来了,连忙热情招待,酒足饭饱之后,吴家窑窑主说明来意,将几箱钱帖子打开,心想,这下可非把义丰民砸塌不可。谁知张玉云不慌不忙,让管库的打开银库,只见库内箱柜堆得密密麻麻,随便打开了几箱,金条、银元堆得满满当当,一下把吴家窑主看得傻了眼,连忙说,佩服!佩服。
此故事真假尚待考证,但义丰民发横财却是事实,义丰民之所以财大气粗,是因为义丰民经营着当时应县特有的一种特产,土盐。民国期间是应县盐碱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时局不稳,各种*阀搜刮极重,农业连年荒旱,收成不好农民只能靠熬盐碱谋生。
应县另外,由于战争的封锁交通阻断,海盐运进困难。华北地区一带主要靠土盐维持生活。应县人能冲破封锁,将盐运到河北阜平、平山一带,每斤盐可换一块白洋。此外,抗倭*府也在游击区鼓励农民熬制土盐,发展生产,并在店门设贸易货栈,收购盐碱,然后运往华北各根据地。因而在此时期,应县其它各业萧条,唯熬制盐碱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应县有好多家靠熬盐熬碱发了大财,义丰民便是佼佼者之一。
据张家后人讲:义丰民当时的盐锅遍布应县、山阴两县,计有口之多,日产盐一万五千余斤,日纯收入达元之巨。而且当铺、缸房、粉房、面坊、油坊应有尽有,绸缎庄远达京、津。故而应县人说,应县有两家半人家,一家是东辛寨的张家,另一家就是熬碱发了财的郁家,郁家与张家的财富是旗鼓相当的,而占据小石峪口大量肥沃土地,靠种鸦片烟发财的大地主曹家,只能算作应县的半家人家。可见,民国期间应县熬制盐碱获利之巨。
应县之所以盛产盐碱,是因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的。应县地处雁门关之北,大同市之南,平川区属大同盆地南端。地层结构上属湖相地层,远古时期,这个盆地是内陆湖,后来随着桑干河的开通,湖水流去,形成陆地。所以,地质结构基本上是湖相沉积物。这样的土壤含钾、钠、镁最多。
应县此外,应县南部山区基本上是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经千万年的风化流水冲击,使应县盆地的浅层成土母质亦为花岗岩和片麻岩,所含钾、钠、镁又最多。这就是应县大片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应县境内又有桑干河、*水河、浑河、木瓜河四条过境河流,河两岸形成大片盐碱下湿地,尤以*水河含盐量最高,这是由于*水河发源于朔县山区、含矿物质多的缘故。
明、清之际,外地人形容应县是:“应县在雁门之北,其地卤、其泉碱,无桑麻之饶,陶殖之利,又多凶旱水溢之苦”。故而在应县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咸盐土碱烟叶子,稀粥锅里煮片子”。这句谚语,前半句概括地说明了应县的主要特产盐和碱。
应县产的盐共分三种,即白盐、红盐、化盐。白盐主要产于应县城西各村庄,如胡寨、东、西朱庄、秦庄、颉庆、圪塔、栗家坊、曹庄铺、南贾寨、梁亭、师家坊等村。红盐是在熬成白盐的基础上再加碱水熬制而成的,故比白盐质量好。主要产地是东、西辉耀、及大营乡诸村。化盐是白盐再加盐水和少量碱水熬成,以东辛寨“义丰民”产的大化盐最为著名。
土盐其制盐方法,据《应州志》里说,每当农历三、四月间,盐土泛起,盐户即开始铲土,将土堆成大堆,然后压实,五月以后开始煎熬。白盐制法是先将盐土滤成盐水,然后上锅煎熬,数小时后,将熬后的盐水用布过滤,滤后再加盐水熬,熬到一定程度,卤(氯化镁)浮在上边,将卤水盛出,即成白盐。
熬红盐只限于含碱的盐水,熬制方法与白盐大体相同。只是熬出的盐呈酱红色的结晶体。熬化盐是用一部分盐水,一部分白盐加少量碱水,熬化而成。化盐呈*色结晶体,粒大味美。当时颇受河北人欢迎。当时将化盐运到河北一带,一斤可卖一块银洋。
应县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参杂少量的镁、钾、硫元素。对人体危害不大,原雁北地区十三县以及大同,数百年来,一直食用的是应县盐。在伏天用东辉耀的红盐煮肉,可七天不腐,用东辛寨的化盐熬肉、炒菜别具香味。
熬盐锅据说,有一年,东辉耀的卖盐人到大同饭馆吃饭,要了一盘炒蒜苗,怎么也说味道不好,颜色不对。连炒几次都不行,后来掌柜的出来,卖盐人说?你拿我的盐炒一盘试试。掌柜的果然亲自掌勺,用东辉耀的化盐炒了一盘蒜苗。一尝,果然味道不同。从此,大同城内饭店就专用东辉耀的化盐炒菜了。
应县的土碱主要产于花寨、水磨、小清水河三村,过去这里号称有万亩碱滩。年前,仅花寨即有四座碱房、六口碱锅年产碱20余万斤,名驰塞北的大财主郁亮就是靠熬碱起家的。碱的熬制方法基本与盐相同,也是春季起土,上池滤水,将碱水加火煮沸熬制。所不同的是,碱熬到一定程度,要将碱糊倒入特制的碱模之中,经冷却凝固,即成碱块。
碱也有黑红之分,黑碱是纯度较低的碱块(因起碱土时,未将碱滩的杂草、杂物清除掉)红碱也叫水红碱,色泽呈红色,纯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起碱土时,进行了整滩(将滩地的杂物清除)。花寨产的上等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能清洁去污。过去,是内蒙、太原及京、津地区的畅销货。
土碱当时应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熬制土盐、土碱,是规模大小不一而已,“春秋一到,男欢女笑”;“盐锅一开,吃穿都来”名谣至今还传颂着。可以这么说,在民国时期,应县在雁门关外地区是相对较富庶的县份,是同时期其他县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而现在曾令应县人过上富裕日子,足以令应县人自豪的土盐、土碱已经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是现在科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鉴于部分乡镇生产的土盐、土碱含有害成分较多,而且缺碘,不符合现在的人民健康需要。
二是现在现代化盐场的崛起,而且交通便利,高质量的海盐、白碱大量涌入,作坊式土盐、土碱销路不畅,获利不多,被自然淘汰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是科技农业的发展,盐碱地被大量改良,失去了盐碱生产的基本条件了。
应县参考资料:《大同府志》、《怀仁县志》、《应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