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明珠蒙尘的故事,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屡见不鲜。昔日蒋介石身为*埔*校校长时,麾下门生有数不清的大能之才,为此他用尽各种办法去拉拢,想让他们为己所用。而徐向前,也在蒋介石的笼络目标中,可是双方见过一面后,蒋对徐的感官不是很好,有些看不上他。
5年后的徐向前成为我*三大主力红*之一的总指挥,成为新中国在年授衔的元帅,不知蒋介石会不会想起,双方首次单独相处的情景,会不会后悔没有大力拉拢他。其实,蒋介石有眼无珠,没将徐向前放在心上,瞧不上他,一方面是蒋介石自身的识人不明,喜欢听他人吹捧;另一方面是那时徐向前表现得较为木讷,不善言辞。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县人,在一个小村庄出生,家境普通。10岁之前,有动手能力的他,帮着家里做一些小事,比如捡柴火,摘树叶,挖野菜,拾牛粪等等。
徐向前的童年虽然是在山西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但是外面的国家危机和社会浪潮,也影响着这片净土。村里的老人常念叨一句话:”世道要变了。“
年幼的徐向前还不懂什么意思,世道是什么,怎么要变了,要变成什么样?
10岁的时候,父亲将他送到本村的一所小型私塾读书,得到一个叫徐象谦的学名。这个名字他用了很久,直到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变。
私塾先生给徐向前上的第一课,讲起了山外头的世界:“山西都督阎锡山是山西实际的统治者,河边村人。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赶走了皇帝,进行了革命。”
那时的徐向前不懂这是什么个意思,只是与一些小伙伴们剪掉了头上令人厌恶、十分麻烦的辫子。
私塾里教的是孩童启蒙之书,徐向前成天眯着眼睛,摇头晃脑,读着背着。学生这样,完全是先生带的。
徐向前在私塾的成绩很好,远超同龄人。关于自己的学习好,他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天资聪慧的原因,而是说这都是父亲在家中、先生在私塾教得好。
私塾读了两年,徐向前就被转到沱阳学校读高小,跟上革命新潮,学习开明、科学的新知识。新学校除了给他带来新鲜感以外,也让他感到很多困惑和不解,比如中国人为什么学英语,同学说的话不一样为什么要写同样的字。
有一天,徐向前壮着胆子走到讲台,把自己的疑惑一个一个讲给老师听。老师支支吾吾,没有正面回答。
新校区离家不远,就五六里路,父母不想他住校,但他坚持。最后虽说是住校了,但吃的还是从家里带,不是学校伙食不够好,而是拿不出这点伙食钱,所以从家里带去荠菜疙瘩、荠菜缨子、咸萝卜、小米和窝窝头。
那时候的社会很混乱,这是徐向前的感觉,成天革命、斗争、袁世凯、孙中山、民主共和等等。
入沱阳学校的第二个寒假,徐父考校徐向前的作文。徐向前自认为写得很好,可习惯八股文的徐父就是不满意,硬生生不让他再去学习,说:“你的文章越学越差,再在那里学下去,恐怕作文成法全忘光了。”
徐向前再三请求,徐父就是不允,又把他挪回村里的私塾,学着四书五经。父亲的思想,私塾的旧书,先生的旧教学,都让他感到一种腐朽落后的感觉。
徐向前私塾没读到一年,又回家务农了,因为家中经济不好,只供得起一人继续上学,那人就是哥哥。
不满15岁的徐向前,在家里干各种活。后来徐父给他找了个木匠学徒的工作,但他不想学,他想走远点,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徐父费了不少关心和时间,重新给他找了份工作:书店学徒,总觉得他会喜欢。
徐向前的确喜欢,书店工作,看书不用愁了。书店在河北阜平,距他家有多公里的路程,算是有点距离。这个书店与他想象中的书店不同,门面很小,不仅卖书,也卖日用百货。
书店学徒做了两年多,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招生,徐向前果断舍弃了这份工作,选择了报考这个学校。
很多人以为书店工作很轻松,但据徐向前的回忆录讲是有点苦难的,但于他而言也是不同模式的自主上学。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比正规学校学到的没有更多,但更深刻,更实际。
徐向前报考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又称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哥哥来信推荐的,说是公费上学,可以报考。
既然能不花钱上这么好的学校,徐家父母都是很高兴的,给他准备报考的行囊,就跟进京赶考一样,全家人都忙活着。对于山西人来说,太原城就跟北平城一样吧。
入学考试通过了,五四运动的前两个月正式上课。这虽是师范学校,但学生课程涉及颇广,有武术课、*事课,就连学生生活也是半*事化的。
新生入校,必备*衣、皮鞋、绑腿等*用品。这时候的徐向前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这所学校公费上学,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阎锡山所用的啊。
五四运动爆发,极大冲击了他的思想,再度思考起幼年时期想过、却没有答案的问题,闲暇时光不再是去看小说,而是热衷于看一些思想文化、*治形势、世界大潮、工业革命等相关书籍。
年,学满两年的徐向前毕业,回到阳曲县的太原第四小学当教员。刚上一个月班,刚有点教学经验,学校就把他给辞退了,为什么被辞退?辞退信上没讲,他自己也不明白。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若是了解徐向前元帅的性格,大致应该能猜出什么,无非是不善言辞不说话,不会拉拢关系什么的,学生不喜、领导不爱,有人来就腾位置。
这次辞退,很突然,也给信心满满的徐向前一记重拳。失业后不久,经徐父费尽功夫找关系,他又在村子里的附属小学当教员,月薪没变,生活环境变好了。
这一时期,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向前同朱香蝉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个女儿。朱香蝉在他顺利考入*埔*校的秋天,就得不治之症离世了。临终前,妻子很想再见丈夫一面,可两者相距太远,又因*校严格,这一面始终没见上。
附属小学教学两年,徐向前的脑海里翻涌着打倒*阀、改造中国的思想。这只是在想,并没有萌生出坚定的想法。可是徐向前将一些近代中国的事件在课堂上讲解,让孩子们清楚认识这是什么样的中国的时候,学校先是劝他不要讲,他反问为什么,学校校长又答不出来的时候,他又被辞退了。
他渐渐有些明白了,孩子们愿意听,但学校高层不让讲?这是为什么?这不就是在变相愚民吗?
再次失业的徐向前,再次思考起未来的出路,这次不再是谋生为主了,而是走向一条改造中国、救民水火的人生道路。
年1月,徐向前告别父母妻女,冒着严寒风雪,来到太原。此时的他有些走投无路,心情郁郁,本准备在有点人脉和关系的哥哥的帮助下,再次准备去阳曲县当老师。
但听说广州国民*府创办的*校在招生时,他便恳求哥哥,让自己去应试考*校。徐哥哥有点能耐,刚好认识一位*官,便保举他去应试。
*埔*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各省均有名额,上海为集中的考点,广州国民*府又在此处设了办事处,专门管理北方来考的同学。
初次来到上海的徐向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富人的天堂,穷人的炼狱。作威作福、衣着华丽的富人,面*肌瘦、当牛作马的穷人,有种如梦似幻,身处同一个世界却又被割裂的感觉。
*埔的招生简章真的很简略,待到上海看过详细应考条件和手续后,才知道严格。此次招生要求很严格,不是什么歪瓜裂枣都能考上,需全能人才、通过考试才行。
那时的徐向前,对投笔从戎的革命,对*埔*校创建的目的,都不是很清楚、很坚定。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埔*校,事后才知道是孙闹了这么多年革命,没弄出什么实际的名堂,渐渐明悟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才能走出改造中国的康庄大道。
*埔*校的创办是有苏联的影子在里面的,苏联同志告诉孙中山:你们要搞一支革命的*队,粤*、赣*、桂*、湘*等等,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才有孙中山下定决心创办*埔的后续。
*埔*校,孙中山任校长,蒋介石是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学校地点就设在*埔岛上。孙中山为何将*校筹备事务全权委托给蒋介石?
关于这个,周恩来讲过,如此器重,原因有二:一是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弟子,陈其美在中华革命*创建时,就打了手印、宣誓效忠孙中山;二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无奈跑到永丰舰避难时,蒋介石专程跑到永丰舰表示与孙共存亡。
其实第二条,实在荒谬,当时蒋介石是在上海交易所炒股失利,才去找孙中山表忠心的。这件事孙中山一直不知道,还以为蒋介石放弃那些金钱,专程来安慰、保护自己的。
通过*埔初试后,招生委员会的人给通过初试的徐向前等人,发放了十几块钱的路费,请他们到广州参加复试。
经过五天的海上航行,刚开始的期待和紧张被消磨一空。广州给他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上海和太原,广州充满着革命气息,大街小巷都挂着众多革命标语,三民主义被宣传得铺天盖地。
那时孙中山每每在外演讲,徐向前都会去听,讲了些什么没记住多少,只知道个大概。那时的孙中山深得他的钦佩,那句“以俄为师”让人记忆犹新。
复试不难,徐向前与十余名同乡都被录取了,一些不合格的考生也因于右任的保荐录取进去。
四面环水的*埔岛,他开始了紧张的*校生活。开学典礼当天,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乘坐*舰来到岛上,巡视了学堂和宿舍,又在礼堂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
孙中山演讲的有一句话,让徐向前记到了寿终正寝:“中国的革命,有了13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从今天起,我希望*埔的同学们立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我敢说,革命*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在不怕死!“
这番话甚为震撼人心,也给许多*埔学生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但生根发芽、能够茁壮成长的不是全部。
*埔第一期录取了人,共分为4个队,每个队大概有9个班,徐向前在第一个队。而*埔*校的第一课,竟然是填表,集体加入国民*。这让*埔新生们,感到诧异和不解。一堂课下来,清一色*员了。
后来一些同志,还把这件事当笑话一样,讲给别人听。*埔*校初期,孙中山为校总理不怎么管事,蒋介石是管事的校长,廖仲恺(后为汪精卫)是国民*的校*代表。
*校下设5个部,教授部、*治部、*需部、管理部和*医部。*治部部长刚开始是戴季陶,因一次演说过度宣传忠孝节义、礼义廉耻那套封建思想,被学生轰下台,无脸再在*埔*校工作,周恩来也就接任了*埔*校*治部主任的职位。
*埔的课程很多,几乎榨干了学生们除吃喝拉撒睡外的所有时间。
刚开学没多久,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虽贵为大元帅,可只有广州一个基本盘大本营,部队没多少,东江还有陈炯明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开战夺下广州。
孙中山以为,赣*、湘*、滇*、桂*等靠不住,山西那个国民革命*更完全是个笑话,唯一能用可靠的只有*埔的学生兵和教导团。
孙中山阅兵演讲、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广州叛乱等等,徐向前都有参加,包括他在内的*埔学生作战都是非常勇猛的,他们是东征作战和以后国民革命*的骨干。可以说没有*埔师生的力量,就没有国民革命*。
毛主席曾经说过:“蒋介石是靠办*埔起家的。”蒋介石对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并不理解,或者说不愿意理解,蒋曾提过辞去筹办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写好了辞职书递上去,孙中山一边不准,一边在物色新人选,吓得蒋介石想这样不对,便又找到孙中山,说还是自己干好点。
徐向前对蒋介石此人,充满了恶感,对他的做法称为“*名堂”。*埔开课后,每个星期他都会到学校来一趟,没别的事,一是露脸训话,二是找十几个学生见面说几句话。
基本上所有的*埔学生,都与蒋介石单独见过面,谈话有长有短吧。
蒋介石坐在校长办公室,学生们依次排在外面等着进去谈话。一次轮到徐向前,蒋介石问:“叫什么名。”“徐象谦”“什么地方人。”“山西五台县。”“在家做过什么。”“当过教员。”
这一问一答的,像是在例行公事,机械又无趣。蒋介石边问边观察,时而装作很在意地听,时而又漫不经心地玩着笔,摆出很有学问的派头。
谈话草草结束,平时本就沉默寡言、见到“大人物”又更加腼腆不好意思的徐向前,没给蒋介石留下什么好印象。蒋介石怎么想也想不到,自己眼前这位看不上的、沉默少言的学生,未来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青史留名。
徐向前对蒋介石的“*名堂”十分不屑,认为他那不过是一套笼络人心的手段,只能骗骗那些刚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许多同学很吃蒋介石这一套,对老蒋亲自、单独讲的几句话都感到新奇和高兴。一些有点见识的同学,在私底下直言蒋介石过于装腔作势,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吃这一套。
徐向前跃然成为三大主力红*总指挥之一,蒋介石绝不记得自己当初与徐谈话时的做派和姿态,若是能穿越过去,绝对会多说几句话,多表示一点关心,万一能拉拢到呢?但是老蒋即使是这样做,要想拉拢到独自思考、理想坚定的徐向前元帅,还是蛮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