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
郭裕怀,山西省孝义市人,年10月生。年8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年任吕梁地区革委会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年7月任离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年12月任离石县革委会主任,年任离石县委书记。年任山西省副省长。年任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副省长。年2月至年12月,任山西省*协主席。
地点
太原市杏花岭区省*府宿舍
时间
年1月12日
在山西吕梁离石区,有一个叫做赵家山的小村庄。这里距离城区有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地处偏远,名不见经传。殊不知,40年前,赵家山村甘冒风险,冲破“一大二公”的旧体制,成为山西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大队之一。
时任山西省离石县委书记的郭裕怀,回忆起当年群情振奋的热烈场面,以及一年之后出现的奇迹般的变化,不由得感慨:改革是被逼出来的!
郭裕怀回忆赵家山包产到户情况
“改革是农民的肚子逼出来的”
贫穷的赵家山实行了“包产到户”
赵家山地处山西省离石县边远落后的西部山区。这里沟深坡陡,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土地条件很差。年以前,由于长期推行劳动“大概工”,分配“一拉平”,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赵家山村生产极度落后。从年至年的23年中,就有12个年头靠吃返销粮度日,多数年份人均口粮只有多斤,每工分红2-3角。年,全村多户人家,只有10头耕牛、18只木犁和一些残缺不全的小农具,人均年分配收入仅有23元。
“集体穷得有时买不起牛鞭梢,个人穷得点不起煤油灯,年轻小伙子穷得找不到对象,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郭裕怀回忆,年秋天,他来到赵家山村下乡时,看着农民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住在老乡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探讨,寻求出路。
这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会议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郭裕怀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办法。
这一办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了3个晚上,就把保护集体财产、搭配好地坏地、解决债权债务等问题解决好了。“临近过年了,大家的积极性还能这么高,我是意想不到的。”郭裕怀说。很快,“包产到户”就迅速在全村实施开来。
“改革是农民的肚子逼出来的。”40年后的今天,84岁的郭裕怀再度谈起赵家山村改革的发端,他认为,改革的动力来自生存危机的逼迫。“当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要让人民吃饱饭,事情就这么简单!”
郭裕怀(中)与同事研究工作
“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
坚持用事实说话
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赵家山村把土地按好、中、差3个等次分别划分定产,然后按人口、劳力、产量分摊到个人头上,同时,对村里的牲口、肥料等也进行了适当分配,推行了“以队核算、以牛划组、定产到田、责任到人、以户管理、全奖全赔”的联产到人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郭裕怀回忆,年的春节,赵家山村格外喜庆。耕地刚承包到个人头上,大家都卯足了干劲。“别的村的人还在休息呢,这个村的人正月初二就开始下地干活了。”
“包产到户”在赵家山村一经出现,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赵家山搞单干了”“倒退到旧社会了”“弄得四邻不安了”,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直接向地委、省委“告状”。对此,郭裕怀则很淡定:“不用说服他们,也没办法说服,就看实际效果。”
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从备耕、播种到出苗,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赵家山村的土地就焕发出勃勃生机。“地里的苗苗长得齐刷刷的,收成特别好。”郭裕怀很高兴。
年的离石县,三伏无雨,许多地方都出现减产,赵家山村却夺得了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一举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粮食总产量上升到50万斤,全村户中,除两户平产外,其余户户超产,其中有一半的户超产在千斤以上。粮食丰收了,收入也增加了。赵家山村人均集体分配收入由上年的23元增加到40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部分,人均收入超过了元。
“我们的农民,是最有办法的农民。改革这件事情,就是群众呼吁,干部响应,让人民群众广泛实践。”穷则变,变则通,赵家山村的实践再一次说明了这一真理。
年8月27日,郭裕怀(左)与杜润生在会议上
改革从未停步
赵家山一直在路上
即使之后调离离石,郭裕怀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