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名十来岁的少年,随父来到了太原城。既非投亲访友,也非买卖经商,说起来有些难为情,这父子二人是来躲债的。家里的钱庄因做风险投资失败,导致负债累累。
少年是山西五台县人氏,名叫阎锡山,彷徨无计间,便去当了店铺伙计。还好上过几年私塾,两年后考入山西武备学堂,随后保送日本陆*士官学校。成功没有偶然,阎锡山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识字、刻苦上进),从此走上飞*腾达之路。
阎与孙文合影如果把阎锡山单纯描述为一无是处、品行恶劣的*阀,有失公正。至少他在年青时是积极向上的,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给自己的未来铺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回国后,因考核成绩优秀,阎锡山被委以重任,当上了山西新*的标统(团级)。辛亥革命爆发后,起兵反清,当时的清朝早已摇摇欲坠,很快就土崩瓦解。国内形成两股力量,一股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另一方是袁世凯的北洋系。
此时的阎锡山充分暴露了他的投机性,一面结好孙文,同时对袁世凯表忠心,两边都不耽误。袁世凯也很厉害,看出来阎区别于其他革命*,是可以拉拢利用的,便任命他为山西都督,开启了主*山西的时代。
民国时期的山西在察觉袁世凯有称帝企图后,阎锡山不失时机的积极“劝进”,敬奉贺礼两万银元,并且声称:“按中国国情,非实行*国主义不可,君主立宪是最为合适的*体”。可以看出,在日本留过洋的阎锡山,想把日本那套照搬过来。他去电袁世凯:“以大有为之才,行救国救民之事,没有必要谦让”。这番话说到了袁的心坎里,大喜之下回复:“颇有见地”,登位后封阎为“一等侯”。
这个“阎老西”不得了,“太会做人了”,三言两语就把老袁哄得心花怒放,将其视为知己心腹。
袁世凯阎锡山对袁世凯可谓是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发起“护国运动”讨袁后,他仍然没能看清形势,坚决“挺袁”。袁世凯惊怒而死后,北洋*权由段祺瑞接任,阎又力行“捧段”之事,以老师敬称。由此赢得段祺瑞的青睐,被委任山西省长。集督*、省长于一身的阎锡山,**一把抓,成为独占一方的“山西王”。
随着护国*节节胜利,连续在“拥袁”“拥段”这两件大事站错队的阎锡山意识到,单凭谁“枪多势大”辨风向的套路失灵,开始了深刻反省。
那时山西铁路比别处略窄他总结出“三不二要”:“不入*、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精要就是:“少管外面的闲事,关门过自己日子”。从此,阎锡山开始对山西全境苦心经营。
在这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期内,山西省还是搞得不错的。外面各省*阀打得不可开交,老阎不管,一心一意促发展,推行新*、兴利除弊。山西全省呈现出安定兴旺的气象,吸引了邻省大量灾民涌入,时称“模范省”。
阎时期山西教育首屈一指阎锡山表面不问外事,实际是在积攒实力,当时山西拥有领先全国的*工产业。到了北伐时期,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系”被打得溃不成*。阎感觉机会来了,从最初的坐视不理急速转变为拥立北伐,投靠到国民*府一方。
北洋*阀倒台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些各省“大佬”,成了蒋的新目标。对这些势力,蒋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冯玉祥实力最强,于是阎锡山成为拉拢对象。
由左起:冯、蒋、阎二次北伐将奉系驱赶回东北后,空出来的赋税重地平津地区被分给阎锡山控制,这让急需*费的冯恼火不已。于是冯秘密前往太原,和阎密议“反蒋大计”。而对蒋尚报有一些幻想的阎锡山,将冯软禁并以此作为筹码和蒋讨价还价。
蒋对阎锡山的架空意图也愈发明显,任命他为“海陆空*副司令”的虚衔,并称“凡在中央任职者,都不得兼任省职”。这等于要把他连根拔起,阎锡山当然不从。随后又以开会为由,把阎诓到郑州,暗中命令韩复榘将其抓捕。得知风声的阎锡山,连夜逃回山西。
中原大战已被逼得无路可走的阎锡山,终于下定反蒋决心。他亲自前往冯玉祥软禁处,痛斥老蒋的“不义之举”,说到动情时,二人抱头痛哭。
但在接下来的反蒋中原大战中,阎又有所动摇。蒋冯在徐州战到最关键时,晋*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反蒋联*”以失败告终,冯、阎联袂下野。
阎锡山再一次深刻反思,他把儒学的中庸之道,上升为哲学的高度。精要为:“得中则成,失中则败”。“不可过于激进,要分析各方矛盾,利用并中和矛盾,这样方能和谐共生”。对于“该不该”和“能不能”的问题,他认为后者应服从前者,这是个大原则。能生存下来,这才是人的最高至理。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是阎锡山最厉害的地方。
此后,阎锡山借助“九一八”爆发,东山再起。从此埋头建设山西经济,大兴实业,以此打消蒋的疑虑,在山西的位子也终于坐稳。
垂暮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