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利落的户外运动装扮,说话干脆利索,条理清晰……50岁的山西天龙救援队队长陆玫,干练中散发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曾经是一名媒体人的陆玫,十多年前开始投身公益救援事业,前不久又上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6部门公布的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先进典型名单,被授予“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踏上公益救援之路
年出生的陆玫,原来是一名媒体工作者。
年的一次采访中,她接触到一名没钱上大学的高考学子。
“这么优秀的孩子,因生活贫困可能无法进入高校深造。”陆玫说,这件事对自己的触动非常大,她当即决定尽力资助类似的贫困学子。
随后,她在QQ群、论坛发消息,呼吁朋友一起献爱心,搞“众筹”。当年,她筹款1.6万余元,资助了3名贫困大学生。
年汶川地震后,已从媒体离职的陆玫虽然想去做志愿者,可又想到自己什么都不会,去了反而“添乱”,最终选择了捐款助养一名当地儿童。
青海玉树地震,陆玫注意到有民间救援队到场救援。“如果在别人危难时刻伸出援手,拯救生命,这是我心中认为的‘大爱’。”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陆玫萌生了新想法。
年6月5日,我市阳曲县发生地震。“我朋友当时就在那里露营,联系不到他们时,我特着急。”深受触动的陆玫,当天便将之前的爱心群修改成救援队筹备群,发起成立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伍。
陆玫的提议,立即得到了众多好友的支持。年6月29日,山西天龙救援队正式建队。
给危难者生的希望
年元旦,救援队第一次户外救援。当时,一名驴友在天龙山游玩时被困,陆玫迅速集结十几名队员,与公安民警、消防队员联手,及时将驴友救出。
“我们被困山里,请帮帮我们!”年4月的一天,两名驴友进入阳曲大盂镇附近的一座大山,因天黑迷路被困。当晚10时许,陆玫带领20多名队员冒雨赶赴现场。
雨夜的深山,气温极低,队员们虽穿着厚厚的衣物,仍被冻得直打哆嗦,还不时被荆棘刺伤。
次日凌晨4时许,在救援队员和消防人员共同努力下,被困者找到了。经救援队医护人员初步检查,两名驴友生命体征平稳,简单补充能量后被安全救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天龙救援队目前已经有30个支分队、注册队员名、志愿者名,配备专业救援装备0余件,救援网络覆盖全省11市,服务范围涵盖山地、水域、医疗急救、自然灾害等多领域。
雅安、鲁甸地震救援,河北水灾救援,赤峰龙卷风救援,乡宁山体滑坡救援,还有尼泊尔地震救援;不论是峭壁上运送伤员,还是丛林里、废墟下、深水中搜救被困者、遇难者,都留下了陆玫和队员们的身影。
截至目前,天龙救援队共出队多次、余人次,救助遇险群众多名。
抗击疫情冲锋在前
年春节,新冠病*突如其来,肆虐横行。陆玫意识到形势严峻,第一时间向全省各支分队发出公益抗疫号召,并向有关部门报备,成为我省首家响应的公益团队。
与此同时,陆玫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集防疫物资,还自费7万余元购买了外科口罩、护目镜、消*液,以及酒精、手套、弥雾机、喷壶、电动喷雾器、防护服等。
年1月30日起,天龙救援队投入抗击新冠疫情战斗,在社区、车站、超市、校园、高速路口等场所开展消杀作业。
每天,陆玫都冲在抗疫第一线,身背装有20公斤消*液的电动喷雾器,在凛冽的寒风里一站就是一天,膝盖僵直得连上厕所打弯都费劲。
由于全天戴着护目镜,她的额头和脸上被勒出深深的红印,取戴时皮肤被拉扯得又肿又疼;因外卖停业,她的午餐只能是就着冷风吃泡面,导致慢性胃炎复发;每天回到家,肿胀的双脚从救援靴里脱不出来,她只能先抬高半小时消肿……
克服艰难困苦,陆玫和队员们连续奋战,累计出勤近人次、出车辆次,工作时间近个小时,消*杀菌面积万平方米,消耗酒精1.5万公斤、消*液30万公斤,惠及19万多名居民和7万余名中小学生。同时,陆玫还安排队员分工协作,编辑推出了一系列抗疫特别报道和科普知识,宣传公益力量,传播人间大爱,为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多年来,陆玫还带领天龙救援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承担了多个公益项目活动,温暖包、儿童平安课堂、净水计划等,惠及成千上万个家庭。
“公益之路,需要每个人的无私和爱心。如果这个世界需要,我和队员们都将义无反顾。”这是山西天龙救援队的建队理念,也是陆玫执着前行的动力。记者刘友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太原晚报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