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被历史遗忘的克难坡,抗战时期曾是山巅上的
TUhjnbcbe - 2023/11/5 21:27:00

今天的克难坡,在晋陕交界处山西吉县*河边上鲜为人知,尽管离著名的壶口瀑布不过几公里远,但依然游客罕至。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从年5月到年10月,5年多时间里,曾经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率领当时的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府机关以及多官兵驻扎于此,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度是山西省的中心。

年5月之前的克难坡叫做南村坡,当时是个只住着6户人家的*土山梁,估计谁也没有想到过,在接下来的5年多时间里,这里竟然成为了山西省的*事和*治中心。

年5月8日,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东渡*河,来到了这里,因“南村”二字音近“难存”,阎锡山避讳,故改名为克难城,通称克难坡,寓意“克服国难”。

克难坡本是由西向东并列和从北到南倾斜的六条沟梁组成,阎锡山来了后,根据自然地形分别将六条沟梁命名为:西新沟、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之所以取“新”字为头,与其年6月,在古贤整*会议上强调的“新能存在,旧必灭亡”有关联的。

阎锡山为什么要选中这么一个山旮旯地方呢?此时抗战已经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里地形好,易守难攻,而且土质坚硬,适于挖暗道;另外这里还有一处泉眼,水源充足,可驻扎人马。

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紧靠*河,对岸就是陕西宜川县,阎锡山字百川,情况危急时渡河到宜川,他相信能够逢凶化吉。上图就是在克难坡上的阎锡山,时年61岁,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

接下来两年多时间里,阎锡山将这处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今天的克难坡草木茂盛,你很难想象这里可以容纳这么多人,但看这张老照片就知道了,当年的克难坡规模确实不小。

抗战结束后克难坡很快就荒废了,也正是因为人员的迅速撤离,加上交通不便,这里得以完整地保留,20世纪90年代后又将居民迁到了前山,恢复了当年第二战区司令部以及省*府机关办公场所,如今克难坡已经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不妨走进这座因为*事而形成的山巅之城看看,进入克难城的唯一通道就是这条可以通车的隧道,确实易守难攻。

克难坡的建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窑洞,难以想象这处山头上居然曾有过多孔土窑洞,另外就是石窑洞,山上曾有99孔石窑洞,均为重要建筑,正是这些窑洞,最高峰期容纳了2万多人。

穿过入口隧道后遇见的第一处石头建筑是杨经略祠,杨经略指的是金朝人杨贞,蒙古*队攻金,杨经略筑牛心寨抗敌,兵败后夫人,两子一女及婿,皆先后殉节,他自己则穿好朝服面南向金主叩拜,整衣束发,面朝*河跳下悬崖。阎锡山非常崇尚杨贞忠烈之举,修缮其墓并新建杨经略祠。祠前石楹上刻有“时穷节乃见,身陨道不孤”的楹联。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些简陋的窑洞里,曾经是国民革命*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府、太原绥靖公署、八路*办事处、山西大学、山西省银行的驻地。而阎锡山亲自命名的实干堂就是当年第二战区司令部和省*府机关的所在地。

走进里面,其实也就是几排石窑洞,最显眼处的“八大处”,指的就是国民革命*第二战区司令部机关的参谋处、机要处、*需处、*务处、粮秣处、服装处、副官处、文件稽督处。

你会发现克难坡的建筑名字都还起得挺有*治意义的,例如实干堂、克难室、进步室、竞赛室、真理室、万能洞等等,像万能洞的几孔窑洞上还有宣传标语,大概与大多数人心目中“土皇帝”阎锡山的形象不符。

万能洞内比较宽敞,两侧都有窑洞,这里是饭堂兼礼堂,大概也有其他的功用,故被叫做万能洞。

克难坡山上茂盛的树林中,都曾经布满了土窑洞,如今大多已不存,但重要建筑的石窑洞大多还在。

而克难坡上最庄严的建筑就是忠烈祠了,因为“九”为“极阳数”,阎锡山特命修九级台阶,表示对抗战烈士的尊敬。

忠烈祠内摆放着抗战阵亡将士的牌位,对于一座*事之城来说,忠烈祠可以说是这里的精神中心。

山上还有两处故居,其一就是赵公馆,当时的山西省*府主席赵戴文的住处,里面有6孔窑洞,除了他自己的住处和会议室外,还有参事、秘书和副官的住处。

当然里面最重要的建筑就是阎公馆了,阎公馆是一排座西向东的窑洞,共七孔,包括阎锡山的五堂妹住处,阎锡山卧室、会议室、会客室、医务室、保卫人员住处等。

从外观上看,阎公馆和其他窑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走入其中,你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这就是阎锡山的卧室,曾经的“山西王”的住所也不过是一孔简陋的窑洞,不同的是全窑用白麻纸裱刷一新,因阎锡山畏湿潮,土炕缝隙全用石灰填充又外加纸裱,以保持整洁干燥。

刚才说的别有洞天其实就是阎锡山卧室里还有一条秘道,游览克难坡,可别错过了阎锡山卧室中的这条秘道。

其实克难坡可不止这条秘道,据说共有秘道64条,目前已发现秘道主道6条,而这条是阎锡山专用的,一旦危急时刻,他可以从卧室直接钻入地道,转到了山后面,从山后顺坡骑驴,直下*河渡口,过河就是宜川县。

从秘道出来,你还能看到一座望河亭,说它是亭嘛,长得还是像窑洞,但在这里可以眺望*河。

克难坡上的进步室,一座坚固的石砌建筑,听这些具有革命意义的名字,不留神的话,你还以为自己这是在延安呢。

其实阎锡山也很注重宣传,克难坡的建筑墙上曾经有很多标语,处处体现着阎锡山的思想,如“尽心竭力,圆满完成;功不在言,自慰于心”,“干部决定,事在人为”等等。阎锡山还自编一首《洪炉歌》,谱曲后让广大官兵歌唱:“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才是正宗”。

斗转星移,克难坡从一处*土坡变成了一座小城池,甚至一度成为“小太原”,成为了山西的中心。

曾经热闹的克难坡随着抗战的胜利又迅速归于冷清,这样的画面恐怕再也不会重现。

也感谢哈里森.福尔曼,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抗战时期的老照片,让我们有幸看到了抗战时期山西*民的样貌。

最后说说“山西王”阎锡山吧,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阎锡山是土老帽,墙头草,其实阎锡山是日本陆*士官学校清*府公派第六期毕业,清朝陆*步兵科举人、中国同盟会会员,也算是留过洋的,土老帽肯定不是。说阎锡山是墙头草倒也不冤枉,他在办公室轮着会见国民*、共产*和日本人,后墙上的照片也根据会见对象而不断变换,“抗日和日,拥蒋拒蒋,联共反共”是他的*策,但多面逢源也正是他在山西38年屹立不倒的缘由。

阎锡山主*山西期间,大力推行“六*三事”,“六*”为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三事”为种棉花、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使得山西地方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甚至他还在山西境内修建了长度约公里的铁路。当然,阎锡山也有他的局限性,甚至差点投降日本,无论如何吧,他在*阀混战和艰苦的抗战时期,给山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社会发展的环境,这一点就值得被历史记住。#山西#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历史遗忘的克难坡,抗战时期曾是山巅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