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眼中,山西人均煤老板,太原作为省会应该煤老板更多。可是你要问身边的山西人,十个有九个家里都没矿。还有,都说“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中国历史名城,有众多的古迹和文物,为什么大家总是盯着地底下的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往回看。近几年太原GDP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经济并不景气,这是近年来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表里山河是太原的天赋
太原虽然历史悠久,但回头看看这座城市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就会发现并不顺遂。如果把太原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那么它就是天才少年到了中年,天花板已触手可及,面临着中年危机。
太原所属的太原盆地是汾河谷地的一部分,城东是太行山脉,城西是吕梁山延伸出的丘陵山地,还有汾河穿城而过。汾河也称汾水,是*河的第二大支流,年从未断流,给太原带来珍贵的水资源,也是早期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地理环境,被称为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是太原的天赋,但天才儿童若得不到指导,也容易泯然众人,太原的幸运就在于遇到了赵鞅(赵氏孤儿赵武是他的祖父),这位眼光独到的*治家看中了此处,便命家臣在晋水北筑城,取名晋阳。赵鞅在辞世前告诫子孙,晋阳城是家族的资本。后来七雄争霸,赵国就让晋阳做了七十二年都城,这是太原的起点。
表里山河,在*事上就意味着易守难攻,兵家必争贯穿了这座城的历史。晋阳城之战中赵氏抵挡住了城外一年的猛攻,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安史之乱,李光弼在太原凭一万兵卒击退史思明的十万大*。解放战争中,解放*耗时半年多,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代价才解放太原。
“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都是对太原的赞誉,却也透露出了这座城市的命运。占据太原,是为了控制更广大的区域,割据之地存在感自然不强。
唐朝的“北京”
历史上太原做过多次都城,可这些*权都属于割据地诸侯,并不成气候,只在唐朝时,太原到达了它的巅峰。隋朝末年中原混战,隋炀帝身在扬州,顾不上在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李家几万兵卒联合突厥,从太原南下攻占了关中,然后李唐王朝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武则天时太原被尊为北都,玄宗时改为“北京”,这应该是太原最受瞩目的时期。
表里山河的地理环境在乱世时得天时地利,治世时却成了制约。太行、吕梁两座大山一东一西将太原夹在其间,尤其太行山的山道狭窄,崎岖难行,现实中也并没有愚公移山,地形阻碍了太原的影响辐射到更大的范围。同为省会,武汉通过长江连接上下游,郑州成为铁路枢纽,太原籍籍无名。
城市底蕴犹存,可惜经济结构单一
太原是一座区域性大城,发达的制造业自古就是其优势,早在明朝时,就有了兵工业的萌芽。建国后更是凭之前打下的底子及资源优势,一举成为工业重镇。所有的技能点都加在了工业上,当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时,才发现转型路漫漫。
其实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问题,山西境内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有限,人口激增时,不少人投身工商业。清朝时晋商行遍天下,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之一,但他们的票号主要集中于平遥、祁县、太谷等这些县城,对太原并不重视。
太原所擅长的重工业自带低调属性,就像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工科男,很难成为网红。外地人到了太原,可能会寻找好吃的面食,或参观酿醋的作坊,不可能去了解轧钢技术,当然,普通人也接触不到。所以非专业人士,不会对工业感兴趣,也很难通过太原的工业发展更多地了解这座城市。
太原并不引人瞩目,但有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城市周边的矿渣山改成了生态公园,过去冒着浓烟的烟囱现在大多被取缔了,大风刮起沙尘的日子明显少了,空气变好是最直观的感受。或许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存在感真的无所谓,城市生态变好、变得更宜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