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世侯总会文化研究中华上谷堂专刊总
TUhjnbcbe - 2024/10/1 17:30:00

◆◆宋上谷郡君侯氏研究文集◆◆

◆上谷郡君家传原文及翻译

文/程颐

原文: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

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翻译:先母姓侯,太原盂县人,排行第二。世代都是河东的大姓。祖父侯篙在五代乱世时,凭借威武勇猛闻名。父亲侯道济,开始凭借儒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任润州丹徒县令,赠封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女工这类事情,没有不会的,喜欢读书,能广泛了解古今的事情。

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品德、仪容非常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先父依赖夫人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是非曲直,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即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堂叔很小时就成了孤儿,夫人抚养照顾他,常常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治家有方,不严厉而上下做事有条理。她不喜欢鞭打奴婢,把小家奴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儿子们有时呵斥他们,夫人总是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是人。”路上遇到有被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他们。夫人喜欢制作药物,用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的时候,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是儿子们有过错,她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不成器的原因,是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致使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衣食不加挑剔,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而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

先父解除庐陵县尉职务,前去接受新任命,寄居在历阳。恰逢叔父也解除了毗陵属官的职务,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家中储备不足。夫人经营处置,辗转变换,使得衣食不致于缺乏。夫人安于贫穷简朴的生活,衣服器用节俭朴素。看到亲族之间竞相崇尚奢华,就像没看见一样。小女儿刚几岁的时候,忽然走失,乳母们悲痛哭泣,大呼小叫。夫人斥骂并阻止她们,说:“如果在(没立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我们兄弟幼小的时候,夫人鼓励我们读书,便在线贴上写道:“我爱勤奋读书的孩子。”又并排写了两行字,一行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程延寿)是先兄小时候的名字。一行写“处士”。等到先兄考上进士,我自己因为没有才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这才知道夫人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的才能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夫人从小多病,跟随先父在岭南做官时,偶然因为乘凉露天睡觉,于是染上了瘴疠。到返回北方的时候,在路上病情加重,叫来医生把脉,医生说可以治好。夫人对他的两个儿子说:“(这是)骗你们的。”临终前一天,吩咐我说:“今天是寒食节,你替我祭祀父母,我明年不能再祭他们了。”壬辰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江宁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开始封为寿安县君,后来追封上谷郡君。

作者:程颐(-),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小”,宣扬“气禀”说。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上谷郡君侯氏之家世

文/互联网

据程颐为母亲侯氏所撰《上谷郡君家传》中记载:“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为河东大姓。”但其家世只能追溯到侯氏的曾祖父侯元和祖父侯詗。侯元父子以武勇闻名,五代时期为刘知远部将,镇守盂县乌河川,以控寇盗之乱。侯詗之子侯道济生活在北宋盛世,始弃武以儒学登科,为润州丹徒县令,赠尚书比部员外郎。

侯道济生程母侯氏和侯可,姐弟俩也继承了侯氏家学和家风。侯氏于宋景德元年(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程垧。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颢,程颐。皇祜四年(),侯氏病逝于江宁,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侯可,字无可。少时倜傥不羁,以气节自喜。成年后,他尽弃前好,而笃志为学,博览群书,贯涉万类。“若礼之制度,乐之形声,诗之比兴,易之象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药算数之学,无不究其渊源”。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谈到当地山川道路、郡县部族,无不备具。在当时对西夏战争中,他受韩琦之邀赴西北参与戍边。其间,他开渭源地八千顷,图谋恢复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与当地戎人主动和解,为西北稳定做出了贡献。程颐在《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中盛称其才能:“人称孔子生关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侯可晚年仍深究理学,就学者众多,“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宋元丰二年(年),侯可病逝,葬于华阴县保德乡。

侯可之子为侯仲良,字师圣,是二程的表弟。他在家学影响下,潜心理学,先后拜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师,受到当时理学家胡安国等人的敬重。据《宋史》记载,侯仲良对二程之学推崇备至,“言必称二程先生”,并说:“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他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晚年却贫病而死。遗有著述《论语说》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记载二程事迹和学说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出于对侯仲良的崇敬,尊称他为“侯子”,故其书又称《侯子雅言》。我们熟知的杨时“程门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风”的成语故事,就是由这部书记载流传下来的。

侯氏故里在今盂县西烟镇上文村,相传原名尚文,其地名含义显然和当地崇尚文化的风气有关。侯道济一族早在宋代已经迁居华阴,侯家的历史自然也淡出了村民们的记忆。现村中只有张、周两大姓,其中张姓称上文村是唐代大将张士贵的故乡,不少地方人士也深信不疑,但《新唐书·张士贵传》明确记载,张为“虢州卢氏人”,和盂县并无瓜葛。这倒使我们想到唐代绣龟形诗人侯氏的丈夫张睽,是否应为边将张睽的故乡?地方文献记载,上文村张氏后裔十三世中有34人登科进士,这不能不说是上文村地域文化的钟灵之德。

唐代名将张士贵——本名忽,祖籍盂县上文村。自幼学武,颇有臂力,箭无虚发,人皆称奇。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但在平定辽东时,因其婿何宗宪冒领大将薛仁贵之功被累,降职随军,平辽后始官复原职。唐显庆初年()病故,谥荆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记。

◆慈母懿德懿行与“二程”的造就

文/姚雅欣

女性的认知水准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当我们面对社会生活中许多无奈现象时,上面这句话作为归根结底的症结所在或许不致为错。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的名言——“女人决非生就的,而是造就的”,深刻表达了女性的社会学意义。在“造就”的过程中,社会文化传统赋予中国女性一种普适的、难以变易的品质,以致于这些品质几乎成为天然烙印于女性的属性。

孝女、贞女、烈女,是传统史籍中颂扬女性的绝大部分内容,某种意义上,这些女性是男权制度传统之下的牺牲品。然而,在民间女性中存在一种可贵的精神——顽强的坚持,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的女性,她们能够长期以懿行美德影响众人,直接熏陶造就子女品性。北宋理学大家程灏与程颐(“二程”)的母亲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侯氏:训育“二程”,其道德典范“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二程”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师承周敦颐,后启朱熹,以“程朱理学”著称。如果说二程的理论来自师承与自省的话,那么他们一生律己待人甚严的道德情操与堪称儒学师表的行为实践,则源自母亲侯氏言行的长期熏陶和训育。程颐撰《宋二程母上谷郡君家传》记载了母亲侯氏的懿德懿行,以及对他们兄弟的深刻影响。

侯氏(-年),北宋景德元年生于太原,皇祐四年终于江宁,享年49岁。太原府盂县人(今山西盂县),出生于河东大姓官宦世家,先祖在五代时以勇武闻名,父亲侯道济中儒学科第,后任润州丹徒县令。侯氏从小既善女工,又聪悟过人,好读史书,博知古今,深得父爱。每逢父亲以政事相问,她的回答总是“雅合其意”,难免令传统观念颇深的父亲时常发出“恨汝非男子”的叹息。

19岁时侯氏嫁与程家,以孝谨称道,广受程氏家族的敬爱。对于丈夫,礼敬谦顺;对于下人,仁恕宽厚,从不训斥奴婢,如同儿女相待。若遇子女们训斥奴婢,她必严厉告诫:“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尔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她能够从“人生而平等”的角度看待主仆关系,在等级严密的封建时代实为难能可贵。因此,侯氏“治家有法,不严而整”。

侯氏慈善有爱心,路遇遗弃小儿,屡次收养。曾有一名小商人,出门经商未及归来其妻死去,儿女们纷纷散去,惟有仅二岁的小儿无路可取。侯氏见状,派人抱回家来收养,面对家人的怨色,她仍坚持抚养。等到小儿的父亲经商归来,见孩子健康完好,表示愿意献给侯氏以表谢意,而侯氏道出真心:“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她还乐善好施,常配药方,以济贫病之人。

侯氏待人宽容博爱,“二程”是侯氏六子中仅存的二子,对他们可谓爱慈倍至。但是,在教育二子方面却表现得十分严格。她有自己的教子之道,常说:“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二程年龄不相上下(仅相差一岁),二人刚学会走路还不能稳步时,家人每每上前扶抱唯恐孩子摔倒。侯氏此时不无呵责道:“汝若安徐,宁至踣乎?”(“如果人生来就走路平稳,怎么还会跌跌撞撞?”)只有在勇于跌撞中自我摸索,才能导上未来的坦途。孩子的食物常常置之座位旁,他们吃到絮羹残余时,母亲制止道:“幼求称欲,长当如何?”(“小时候追求食欲之满足,长大后将会何等贪婪!”)教育孩子们保持中和有度的欲望不至于走向凡事皆贪婪成性的恶习。侯氏教育子女虽然严厉,但从不恶言相伤,这一切无不深深渗入二程的言行思想中,正如程颐所言:“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等到儿子年龄稍长,侯氏引导他们从善师友交游,即使家贫,对于孩子们延客也热情支持。教育女儿,则以曹大家《女诫》为范。侯氏常告诫家人:“见人善,则当如己善,必共成之;视他物,当如己物,必加爱之。”她传承的是一种择善共美、爱物如己的品格。

侯氏“安于贫约,服用俭素”,对于亲戚间攀比纷华的风尚,她视如不见。她还表现出关切人生的精神,她的小女儿出生数日夭折,乳母婢女悲泣号啕,侯氏批评制止道:“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生当爱护救助,已经死亡,痛哭号啕有什么用呢?”)侯氏不相信“怪力乱神”,客观务实追求事物真相。程家居住在卢陵时,宅舍中颇多怪异,有家人说:“物弄扇。”侯氏却说:“热尔!”又有人说:“物击鼓。”侯氏说:“有椎乎?可与之。”从此,家人不敢再谈怪乱,家中怪乱也不再发生。

侯氏不相信“天才”之说,有姜应明者考中“神童第”,人们竞相观之。侯氏认为此人决非长远才器,后来果然获罪无才。她相信惟勤是用的道理,所以寄语在儿子的书上:“我惜勤读书儿”,并鼓励儿子写道:“殿前及第程延寿”(程灏幼名)。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之下,二程先后及第,并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侯氏才华佳美,其弟侯方才智高远,也是北宋名儒,对于姐姐的才华时常自愧弗如。她一方面表现出德行严厉,教子有方,另一方面她深受宋代礼教束缚,自己虽然喜欢文史,却对于“妇人以文章笔札传于人者,深以为非”,自己很少做辞章。她居历阳时,丈夫外出视察,夜闻雁鸣,曾赋诗一首,现为仅存:

“何处惊飞起?虽虽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谁能付汝将?”

“二程”一生“举动必由乎礼,进退必合乎仪”,“修身行法,规矩准绳,独出诸儒师表”。从性格上看,程灏温然平和,气象从容,不失风趣;程颐严毅庄重,直是谨严,晚年趋于平易。透过程颐对母亲的记述,可见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却有着同样的谨严规矩,因为源自同样谨严、慈爱的母性教诲与关怀。

◆宋代养育了两位哲学家的母亲

文/石立善

今天(5月19日)是中华母亲节。近年来,海内诸多有识之士先后倡议设立“中华母亲节”,旨在让中国人过上自己的母亲节。该倡议以战国时代哲学家孟子的母亲仉氏为原型,孟母诞下孟子的那一天--农历四月初二作为指定节日,以此纪念中华母亲的慈爱精神。孝乃德之本,感怀母亲的恩德,认同与回归传统孝道,重建中华礼俗,的确是一件额手称庆的喜事。

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只是年代久远,孟母仅有这几个小故事保存在《韩诗外传》和《列女传》中,详细的生平事迹我们不得而知。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母亲养育了两位大哲学家,她就是被后世称作“二程”的北宋程颢(-年)、程颐(-年)兄弟的母亲侯氏。我们通过程颐在五十八岁亲笔为母亲撰写的《上谷郡君家传》(《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二所收),来回顾北宋这位母亲的一生,以感戴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

侯氏是山西太原盂县人,世为河东大姓,她排行第二,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侯道济以儒学考中科举,作过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的县令。侯氏自幼就聪悟过人,女功之类无所不能,喜爱阅读儒家经典与史书,博知古今。侯道济疼爱这个女儿胜过儿子,常常以政事问她,女儿的回答总能合乎父亲的心意。七八岁时,侯道济经常教给女儿古诗,其中一首曰:“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从此日暮之后,侯氏就足不出闺阁。侯氏的母亲刁夫人一向患有风厥病,大多在夜里发作,很久大家都不知道,侯氏独自一人涕泣扶侍,常常连续几夜不眠。

侯氏19岁那年嫁给了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程珦(-年)。侯氏本人可能亦未料到,她与程珦的婚配,为中国孕育了两位哲学家。过门后,侯氏侍奉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与丈夫相处如宾,因德行与仪容出众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侯氏每当和家人出门游览,多为周围的游人所瞩目。侯氏是深受丈夫信赖的贤内助,丈夫极为敬重她,而她却依然谦顺自律,即便是小事,也一定要禀告丈夫后才做,从无独断专行。侯氏的性格仁恕宽厚,抚养爱护家族中的旁支子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程珦的堂弟自幼是个孤儿,侯氏关心照顾他,如同己出。侯氏治家有法,从不严声厉色而家中整齐有序。她不喜欢鞭打下人,将年少的仆人视作子女一样对待,儿子们有时会大声呵斥年少的仆人,侯氏一定会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大家都是人。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会做这样的事吗!”侯氏每次看到道边被遗弃的小孩儿,都会收养他们。有个小商人外出做生意,还没归来老婆就死了,儿女离散都跟人走了,只有最小的一个孩子刚三岁,没人收养,侯氏怕孩子活不了,就让人抱回来养。当时程氏大家族很多人聚在一起生活,大家都不愿意她领养孩子,于是侯氏就另出钱买粮食养育那个孩子,直到商人回乡,侯氏才将孩子归还给他。商人非常感激,想把孩子送给侯氏,侯氏婉言谢绝说:“我原本就是等你回来,并非是想要这个孩子。”侯氏喜欢配制药品,周济得病的人。有一天极为寒冷,有人背着石炭敲着梆子上门叫卖,家人想大声赶走他,侯氏规劝制止说:“千万不能这样做,这样穷人就陷入困境了。”

丈夫每次发怒时,侯氏一定从中宽慰劝解,只是几个儿子犯有过错,她绝不掩饰隐瞒。侯氏常说:“孩子之所以不成材,是因为母亲遮掩孩子的过失而不让父亲知道。”侯氏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存活的只有两个,即三子程颐、四子程颢,还生育了4个女儿,也只有次女、四女长大成人,所以她对孩子的慈爱可谓是到极点了,但是在教育方面,却毫不宽松。孩子才几岁,走路有时摔倒了,家人上前扶持或抱住,生怕孩子受惊啼哭,侯氏肯定会斥责孩子说:“你要是慢慢走,怎么会跌倒呢?”孩子们吃东西的时候,侯氏常让他们坐在自己身边,家人喂给孩子精心调制的羹食,侯氏总是制止他们说:“小时候就寻求满足欲望,长大了又当如何?”儿子即便是使唤年少的下人,也不可以恶言骂人。儿子与人发生争斗,就算有理,侯氏也绝不会袒护儿子,她说:“我担忧孩子们不能屈,不担忧他们不能伸。”教育儿子要做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等稍大了一些,侯氏就常让儿子们与良师善友交游。对于女儿,侯氏常用东汉班昭(曹大家)的《女戒》一书来教育她们。即使家中经济不好的时候,家族中有人要请客,侯氏也会高兴地去置办。

平时侯氏教导家人说:“见人好,就应当如同自己好一样,一定要成全他人的好。视他人的物品,应当如同自己的一样,一定要加以爱护。”程氏一族聚居,人口众多,时逢丈夫程珦与小叔都解除了官职,一个寓居听候调任,一个赋闲,令家中收入骤减,而储备不足,侯氏则想方设法经营调配,才不至于匮乏。程珦归来,得知侯氏的所作所为,感叹地说:“这是优秀的转运使的才能啊!”侯氏居住过的地方,邻里的妇女和老婆婆都愿意替她做事,虽然辛劳也毫无怨言。开始寓居丹阳,程氏一家租住葛氏的房子,而看守房子的王氏老夫妇庸鄙狡诈,以前的租客无不受苦,但侯氏待之有道,教化有方,使他们夫妇变得温柔善良。程家要搬走的时候,王婆婆则啼哭不舍。

侯氏安贫若素,穿着和日用非常俭朴,对于崇尚奢华的亲戚们,则视而不见。小女儿才几岁的时候,忽然人不见了,乳母和侍女哭号不已,侯氏责骂制止她们说:“人在,肯定就能找得到。就算走失了,你们这样有什么用呢?”其冷静沉着,可见一斑。侯氏不信鬼神,住在庐陵时,官府寓所经常发生奇怪的现象,家人告诉她说:“鬼怪在弄扇子。”她说:“天热而已。”家人又说:“鬼怪在击鼓。”她说:“有椎子吗?可以把椎子给它敲。”从此家人不敢再提鬼怪,奇怪的现象也消失了,于是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侯氏有知人之明。有个叫姜应明的孩子考中了礼部的神童科第,大家都争着去看。侯氏说:“他并非是承担大事的人才。”后来姜应明果然获罪被罢免了。二程兄弟小时候,侯氏勉励他们用功读书,就在书本的线贴上亲笔写道:“我惜勤读书儿。”接着又并排写了两行文字,一行为:“殿前及第程延寿。”延寿是哥哥程颢小时候的名字。另一行为:“处士。”“处士”就是隐居不出仕的意思。等到后来程颢考中进士,而程颐二十七岁放弃科举考试,以布衣讲学后,两兄弟这才明白母亲在童年时就已料到了孩子们的未来道路。二程因此将母亲遗留的手迹视若传家宝,好让后世子孙知道侯氏高明的见识。

侯氏喜好文辞,却很少写文章,平生所作的诗也不过三十篇而已,都没有保存下来。程颐唯一记得的是住在安徽历阳时,父亲一人去河朔省亲,母亲夜晚听到大雁的鸣叫声深有所感,作诗云:“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谁能付汝将?”从这首五言律诗可窥见其出色的文学才能。侯氏读史书,每读到奸邪逆乱的事情,常掩卷愤然兴叹;每读到忠孝节义之士,就会钦慕不已。她曾经称赞唐太宗掌握了防控治理西北外族的正确方法,其见识思虑高远,有英雄之气。可见侯氏读书,眼光锐利,能把握住兴亡是非关键之处。二程的舅舅侯可是当时的名儒,才智甚高,他却自称不如姐姐。

侯氏自小多病,喜欢用药物调理保养,很有效果,中年跟随丈夫在岭南做官时,偶然迎凉露宿,不慎患上恶性疟疾,北归途中,病情加剧。去世前一天,侯氏嘱咐程颐说:“今天是寒食日,你替我祭祀我的父母,明年我就不能再祭祀他们了。”古代寒食节有扫墓和祭祀父母的习俗,临终前侯氏心里还挂念着此事。侯氏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年),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年),享年49岁。朝廷最初封侯氏为寿安县君,后追封为上谷郡君。

通观侯氏的一生,她可谓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其为女、为妻、为媳、为母之道,皆做得恰到好处。她自幼出身书香,擅长女功,爱读经典与史籍,律己本分,悉心照顾患病的母亲,在家时既已具备德、言、容、功四种德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侯氏,她的三弟侯可后来也成为陕西名儒,仁厚孝友,能武能文(程颢《华阴侯先生墓志铭》),这恐怕也要归功于侯道济的家教。侯氏出嫁后,孝顺公婆,关爱丈夫,得到夫家一族的一致信赖与敬爱。对内,她治家有方,谦和柔顺,善待佣仆。对外,她宽厚仁恕,抚养族中孤儿,收养路边弃婴,周济病苦,体恤贫困,与宗族、邻里相处融洽,以德行感化他人。对己,她以身作则,作风俭素,不尚奢华。对子女,她身教言传,慈爱而不娇宠、放任,爱惜而不隐瞒、袒护,勉励而不失观察、了解,这对于有6名子女夭折的母亲而言,绝非易事!不仅朱子与吕祖谦合编的哲学类编《近思录》(齐家之道篇)节选侯氏的事迹,而且明清时代山西方志中的《列女传》也都为侯氏立传,引以为乡土之荣,作为妇女的典范,良有以也。

母亲是一盏明灯,既照亮脚下的路,也照亮自己的心。后来程颢、程颐兄弟著书讲学,倡导与弘扬理学,开宗立派,成为近世以来影响最大的哲学家,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与景仰。哲学家的诞生与成就,岂偶然哉!二程哲学中“性即理”思想的确立,对“性本善”的笃信坚持,对大学与中庸之道的创造性解释,对“学以至圣”的阐扬,视不义富贵如浮云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其母侯氏早年的谆谆教诲与熏陶不无关系,这也是二程兄弟对母恩的报答。程颐曾深情地回忆道:自己和哥哥程颢平生对飮食、衣服从不挑拣,也不会恶口骂人,并非是生性如此,而是母亲教育的结果。此语足以发人深省!生于千年之后的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侯氏作为母亲所具有的极高的修养。

与侯氏、仉氏相比,更多的母亲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她们有的出身于贫苦的家庭,有的没有读过一天书,有的身带残障,有的孤身一人抚育孩子……。求不得的是母亲,放不下的也是母亲,这是为人之苦,也是为人之幸。近现代以来,女性逐渐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比古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身份与责任,同时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现代女权与传统观念如何调和?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古代经典,学习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反思自身。传统与经典,是现代人唯一的精神家园,“母德”则是家园里最美的花,今日我怀着敬意轻轻地将它摘下,插在母亲银白的鬓角上。

作者简介:石立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台湾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琉球大学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朱子学会理事,《古典学集刊》主编。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古代经学、敦煌吐鲁番学、日本汉学史。

◆“纯”“正”二字修身化人

来源:中国文明网联盟

核心提示:嵩县田湖镇程村,位于九皋山西侧的伊河岸边。村东有“两程故里”石坊,村中有两程祠。

两程即“二程”,指的是北宋大儒程颢(hào)、程颐兄弟。二人师从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开创了当时人称“伊洛之学”的洛学,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二程”继承孝廉家风,宣扬“中、正、诚、敬、恕”的立身处世原则,被后人传为佳话。

家教严格,品行端正

“二程”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哥哥程颢比程颐大一岁。其祖父程遹(yù)在湖北黄陂任县令时,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戚和贫穷百姓,家无余资。程遹去世时,二程的父亲程珦(xiàng)只好举债葬父,又承担起赡养母亲、教抚弟妹的责任。后来朝廷录用旧臣之后,他因家里负担太重,不能离家远任,得以就近在黄陂任县尉。

后来程珦官至知州,仍如寒士,生活十分俭朴。他“慈恕而刚断,居官临事孜孜不倦,温恭待下,率以清慎”,属下从人不敢贪污、骄横。兴国(今江西省兴国县)“素号难治”,程珦出任县令后一改前任严刑峻法的“威服”做法,一边安抚黎民,一边积极推行礼义教化,兴办书院鼓励私塾。不到两年,“狱空者岁余”,县志赞曰“惟时政教大洽,人文特盛”。

程珦之妻侯氏,生育了6个儿子,只有程颢、程颐长大成人,自然十分疼爱,但是在教育方面毫不宽松。程颐在为母亲所作《上谷郡君侯氏夫人家传》中说,侯氏“治家有法,不严而整”“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遇到有人斥责奴婢,她必劝诫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她还常常告诫家人:“见人善则当如己善,必共成之;视他物当如己物,必加爱之。”教导家人行善、惜物。

“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程颢、程颐才几岁时,走路摔倒了,家人赶紧上前抱起哄劝,侯氏则告诫儿子:“你要是慢慢走,怎么会跌倒呢?”吃饭时,家人喂给精心调制的羹食,侯氏总是制止说:“小时候就寻求满足欲望,长大了又当如何?”侯氏还说“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教育孩子们做人要懂得克制自己。

因此,程颐在《上谷郡君侯氏夫人家传》说,“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把自己的好习惯归结为家庭教育的结果。

“碧玉”“精金”,“纯”“正”传名

公元年,程珦在南安(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任职时认识了当时还任刑狱小官的宋明理学开创者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随即将10多岁的程颢、程颐接至南安拜其为师。家学熏陶,加上名师指点,“二程”学识大进,声名日隆。

程颢曾在上元(位于今江苏南京)、晋城(位于今山西晋城)任主簿、县令,后回京任监察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受重用。在任地方官时,他将《左传》中“视民如伤”四字贴在家中,提醒自己时时把百姓疾苦看作是自己的伤口。

公元年,上元县令因故罢去,县里的事务都由程颢代管。盛夏时陂塘围堤多处决口,需要千名劳力修补。根据通例,派发千人规模的劳役,县里必须先上报州府,再呈转运司,计算好工期费用再调发民夫,开工至少要在一月后。程颢决定不惜为民获罪,下令调集人手,尽快修堤。事后,他并没有受到责难,而该县秋天迎来了大丰收。

程颢十岁时就写出了“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的诗句。从政十几年,他不为物欲所惑,一直保持清廉,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一团和气,门人、友人未尝见他有急厉之色,被人称为“温润如碧玉”。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劝谏“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他曾担任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在宋哲宗在位时主掌天子讲筵。程颐以严厉著称,特别强调师道尊严,哪怕看到了天子的过错,他也一定要指出来。他一生不饮茶,甘居清贫,不接受别人馈赠,被称为“纯粹如精金”。

因程朱理学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公元年,宋宁宗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开创“洛学”,教化世人

“二程”多年在洛阳周边的嵩阳书院、伊皋书院等处讲学,潜心教育,著述颇多,共同开创了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如今程村两程祠的道学堂内,仍存有宋理宗所赐的“理学亢宗”匾额、康熙所赐的“学达性天”匾额和光绪所赐的“伊洛渊源”匾额。

“二程”提出,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认为教育要使人循天理,仁民而爱物,培养“中、正、诚、敬、恕”的品质。

一次,程颢、程颐给弟子们讲“诚敬”之义。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接过话说:“用诚修身则身正,用诚治事则事理,用诚临人则人化。”弟子问如何行孝,程颐说:“至诚事亲则成人子。”意思是说,用最大的诚心对待父母即为孝。

宋代奢靡之风盛行,一些官员家风不正,致使身败名裂。程颐告诫说:“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身正而家治;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则家道正。”

“程门立雪”,讲述的就是杨时、游酢恭敬受教于程颐的故事。杨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后来“倡道东南”,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公元年,杨时亲自编修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定“杨时家训”十条传承至今,可谓“二程”教化流传久远的一个范本。

◆程母侯氏教子

文/互联网

二程的母亲侯氏是山西盂县侯道济的女儿,侯道济为侯家名儒。自幼侯氏好读书史,常与其父谈论治国之道,侯道济常感叹:“恨非男儿!”侯母深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她曾说:“子之所以不能成才,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有一次,程颐在玩耍时将同伴的玩具甩到池塘里了,程母便带着程颐到邻居家去道歉。

程家人口多,家里用有奴仆。程母从小就教育二程要尊重奴仆。有一次,有个奴仆犯了错,有人要斥责。程母赶紧予以制止,并当着二程的面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让二程从小就懂得尊重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地位低贱的人。

程母有仁爱之心,邻居有个商人的媳妇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三岁小女儿没人照看,她把她收养过来,细心照料,视如己出。她对二程说:做人要“视人善当如己善,视他物当如己物”。开始他们不解其义,程母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别人善良当做自己的良善进行吸纳;对他人的东西要当成自己的东西来爱护。就像我收留商人家的孩子一样。”

她还经常对二程说:在人的成长中“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意思是害怕他们不能经受住挫折、失败的考验,倒不害怕他们不会张扬。要做到能伸能屈。二程后来的经历尽管曲折坎坷,但他们经受住了逆境的考验,矢志不逾地研究理学,终成一代理学大师,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慈母典范孟母与程母

文/阎扶

中国历史上十位伟大母亲名单,有各种版本。其中一份是孟母仉氏、程母侯氏、杨母佘氏、陶母湛氏、岳母姚氏、海母谢氏、欧阳母郑氏、张皇后、蒋母钟氏、徐母王氏。她们的名字没能流传下来,但她们培养出的儿子——孟子、二程(程颢、程颐)、杨延昭、陶侃、岳飞、海瑞、欧阳修、明宣宗、蒋士铨、徐霞客,却在中国历史人物长廊中镌刻下光辉的名字。

这份名单所列出的十位伟大母亲,没有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名列前两位的孟母仉氏、程母侯氏,如果按照时间,一在战国一在北宋。巧合的是,她们都出自山西,一在太谷一在盂县。

战国太谷孟母仉氏

西南紧邻一〇二省道,东北环绕金水河,近看沟壑纵横,远望山峦起伏,太谷县范村镇西仉村是个仅有二百余人的小村庄。仉,音掌,姓。仉姓人口稀少,山西三千万人口中仅有二百余人。现在西仉村里没有一个姓仉的,村民多姓牛、杨。出了西仉村,沿着金水河河谷东行不远,便是东仉村。东、西仉村原是一个村,叫仉村。以仉姓命名的村庄罕见,除了东、西仉村,山东临淄城南有个仉行村。

西仉村北面有道山梁,自古就叫孟母梁。相传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母亲仉氏曾在其上耕田。

孟子(前—前),战国时邹国(又名邾国、邾娄国,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

孟子父亲名叫孟激,母亲姓仉。关于仉氏父亲仉启,史籍无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子称公子,有权势、地位的人也可称公子,可见仉启有些身份。仉氏丈夫孟激,上溯十四世是鲁桓公。鲁桓公次子庆父制造内乱,留下恶名,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诅咒他的。庆父是孟氏之祖,孟子于他则是十三世。可知孟子原是鲁人。孔子祖上,则是宋人。相传孟激求仕于宋,不料早早死了,孟子成为孤儿。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启蒙课本《三字经》中这个典故,自南宋时开始,多少牙牙学语的儿童,用稚嫩的声音一遍遍读着。

孟子小时候,父亲死了,母亲仉氏守节,独自拉扯着他。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常模仿些哭丧送葬之事。仉氏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另一个地方。不料临近市集,孟子又沾染些吆喝买卖之事。仉氏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再次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于是受感染学到了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的礼仪。仉氏心想,这才是孩子应当居住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仉氏深知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多么重要。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记载:“孟母故宅,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又据《三迁志》,仉氏带着孟子随家族迁徙邹鲁,是在周显王六年(前),这一年孟轲才10岁。也就是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只能发生在西仉村一带。根据《太谷县志》《榆次县志》《太原府志》中有关孟母故宅、孟母庙的记载,唐宋时期当地存在三徙乡、三教乡等古代地名,太谷县范村镇格子头村、象谷村和阎村有多座明代所建的孟母庙遗迹,西仉村以北有孟母梁等情况,基本可以断定,孟母仉氏,就在西仉村一带。孟子后人孟繁仁多方考证,得出孟母故里在太谷县东仉、西仉村的结论。难怪,古人早就产生出孟子何以对晋国知根知底、情有独钟的疑问。这一结论传到海峡彼岸,一位孟姓学者称,从小就听长辈说,“山东是孟子的老家,山西是孟子的姥姥家。”在山东邹城,甚至将“孟母三迁”地点具体到了马鞍山下凫村、庙户营村、邹城学宫。这是其实好事之人附会,并无根据。

有一天孟子放学回来,母亲正在织布,问他学习情况。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和过去一样。仉氏拿起一把剪刀,将刚织成的布咔嚓剪断。就在儿子惊愕不解时,仉氏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这布!辍学犹如断织,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孟子听后,从此夜以继日辛苦读书,又拜孔子孙子子思为师,终成一代大儒。

孟子成家以后,仉氏对他的教育也没断过。孟子妻子独自在家时,坐姿不对,孟子见后勃然不悦。妻子认为丈夫过于见外,去找婆婆,要回娘家。仉氏叫来儿子,对他开口:“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按照礼节,将要进入大门、厅堂、屋子,都要发问、提高脚步声、眼睛向下,这是表示尊敬、通知、担心。是你不遵守礼节,不是人家不遵守。孟子于是向妻子道歉,和好如初。仉氏不仅懂礼,还晓得婆媳相处之道。她将礼运用于生活细节中,用礼来指导儿子儿媳相处。

知道在齐国难行王道,孟子想要离开,但为奉养老母一再拖延,于是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看到孟子手搭柱头发呆,仉氏问明原因,对儿子说:“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妇人有三从之德:一,在幼年时期依从父母;二,在婚嫁以后顺从丈夫;三,如果丈夫去世了,就要服从儿子。你不必为了我而迟疑不决,果敢地走你的路吧!三言两语就把儿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实施他的仁义之道。

相传仉氏出生于周安王十年(前)农历四月初十,周烈王三年(前)嫁与孟激为妻,次年(前)生下孟子。周慎靓王四年(前),仉氏去世,享年76岁。

年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成立,以孟母为中华母亲形象代表,将她生孟子之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她的故乡太谷县孟母文化节暨中华母亲节推动大会,也大张旗鼓地举办起来。中华母亲多矣,唯有孟母仉氏被后人推为中华母亲形象代表。这不仅是因为她所处时代之早,更因为在其漫长一生中,对于儿子的教导绵绵不绝,深刻地影响了“亚圣”的成长,从而长远地塑造着中华文化。

北宋盂县程母侯氏

穿过盂县中北部,龙华河向北注入滹沱河。在河上游,东、南、中、北,一堆儿分布着四个名叫兴道的村子。东北不远有岩凹尖,山间凿出不大一座石窟,东魏时建下寺院,名礼乐,也叫丰乐。如今寺已无存,但岩洞正中有通石碑,上书:宋大儒程夫子讲道处。当年程颢、程颐兄弟省亲盂县,讲学于此,后人因称此处为程子岩。授学传道、兴起斯文,山下村子便也改名兴道。

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理学家、教育家,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学说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合称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明时成为官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

由兴道村东行,出苌池镇,过西潘乡,进入西烟镇,有村上文。上文原名尚文,显然也与崇尚文化有关。这儿,便是二程母亲侯氏故家所在。

侯氏曾祖父、祖父二人以武勇称,曾为刘知远部将。到了其父侯道济,弃武而文,儒学登科,曾为丹徒县令。十九岁时,侯氏嫁与程珦。程家在河南伊川。程珦曾祖父是赵匡胤将领、赵光义幕僚、宋真宗老师,官至兵部侍郎,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父亲则为吏部尚书。托祖上之荫,程珦一生为官,至太中大夫。程珦曾任黄陂县尉,今南邻武汉市黄陂区的红安县二程镇,乃是二程出生地,他们在此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侯氏教育二程的故事,基本发生在现在的二程镇上。

“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之过,而父不知也。”侯氏一生育有六个儿子,但只活下来二程。爱之切,可以想象得到。但侯氏深知,多少孩子,因为母亲过于溺爱,掩饰过错,不使父亲知道,结果成为不肖之徒,因此对于二程所犯,从不掩饰。相差只有一岁的二程,小时候刚学走路,家里人害怕跌倒,随时呵护左右,又是扶又是抱。侯氏正色指出,“汝若安徐,宁至踣乎?”你要是慢慢地走,还会跌倒吗?害怕从小挑食,每当用饭时,侯氏常常坐在二程身边。他们索要好的饮食,侯氏叱责,“幼求称欲,长当如何?”小时候就想什么要什么,长大后如何是好?教育他们不能恶语伤人。在《程母上谷郡家传》中,程颐充满深情地写道:“故颐兄弟生平于衣食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人常说,大丈夫在世,能屈能伸。侯氏怎么教育二程的呢?她说,“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她怕的是他们不能忍让,而不是不能伸张。对人处事,要宽容,不要苛刻。这不仅是中国这个儒家国度长期奉行的一个行为准则,也为现代文明社会所需。

小时候学过一篇《伤仲永》。二程的同时代人王安石用铁的故事,说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道理。二程小时候,他们那里,也出了一个神童蒋应明,早早应第,人们竞相前去观看。侯氏说,不是远大之材啊!后来这个所谓神童果然犯事入狱。在侯氏看来,成材不是靠天生一点儿小聪明,而是长年累月的苦读。她在二程的书上写道:“我惜勤读书儿。”程颐认为,他们的母亲有知人之鉴。不仅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对于自家的孩子也是如此。——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在一种向好的心理暗控下,许多人都看不清自己孩子未来。侯氏早就预知她的两个儿子,大的将来做官,小的只是一个读书人。程颢后来果然进士及第,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程颐呢,没有科举之名,只是担任过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

侯氏用《女戒》教育女儿。过去《女戒》是一篇教导女性为人处事大道理的文章,它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七节。

侯氏幼时聪悟过人,娴熟女工之事。七八岁时,她读了古诗“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之句,于是日暮过后不再外出。——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但在古代女子是必须遵守的。

侯氏好读书史。父亲十分喜爱这个女儿,问她政事,所言非常合乎心意。侯道济常常叹道,可惜你不是个男儿!“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爱好诗文,侯氏从不轻易赋诗作文显露才华。有一年,她随丈夫从江西调任河北,路经历阳(在安徽)时,夜听惊鸿哀鸣,远远北去,于是吟道: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谁能付汝将。诗中所用回文信,乃是自家祖上一个典故。唐武宗时,另一个侯氏,因为丈夫戍边十余年不归,心中思念,绣了一首回文诗,皇帝览后大悦,赐绢三百匹,特准她的丈夫还乡。侯氏眼界不凡,称赞唐太宗识虑高远,有英雄之气。她的弟弟侯可学问深广,又曾参与西北戍边事务,曾说不如自己姐姐。

侯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二程。丈夫一个弟弟小时成了孤儿,她把他抚养长大。见到路边有遗弃的小儿,屡屡抱回家中收养。有个小商贩出门在外,妻子不幸死了,子女散去,最小的一个才三岁,没有人要,侯氏不顾族中之人反对,自己养活。小商贩回来了,感激之余,要把这个孩子奉送。侯氏回答,我养活他,是要等你回来,不是为了留下。侯氏宽厚对待下人,从不打骂奴婢。有时看到家人斥责他们,便告诫,我们和奴婢贵贱虽然不同,却都一样是人,不可欺压他们。她的小女儿几岁时有次忽然走失,乳母、侍女悲泣号叫,慌作一团。侯氏镇静自若地安慰大家,不必害怕,人要活着总能找到,这样惊魂失魄,能找到吗?侯氏治家有方,曾解决了丈夫与其弟弟在历阳时人口过多、储备不足的窘况。所居之地,曾使邻居由计较转向平良。安于贫穷,服饰素朴。令人值得敬佩的是,侯氏不信什么鬼祟。在庐陵时,住的房子出现异常,家人说有怪孽,侯氏根本不信,说是天热的原因,后来平平安安。

侯氏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享年48岁。二程名重天下后,由于教子有方,母亲侯氏被皇帝始封为寿安县君,后又追封为上谷郡君。

盂县历代以科举闻名,曾出过多名进士。其中侯氏故家所在上文村,那个绣了回文诗的侯氏所嫁张家,便有34人进士及第。盂县进士,又以宋辽金元时期为最多。这,或与二程曾在此讲学不无关系。

◆二程之母上谷郡君侯氏

文/吴建设

程珦之妻,程颢、程颐之母侯氏,生于甲辰年(年)十月十三日(太原生)。程珦17岁时,比程珦大二岁的侯氏嫁给程珦。

相传宋真宗时进士,任润州丹徒县令(今江苏镇江),赠尚书比部员外郎的侯道济曾携女儿侯氏到黄陂县游学,时任黄陂县令的程遹设宴招待,正是这一机缘,使之成为儿女亲家。

据程颐在《上谷郡家传》记载,母亲幼而聪悟过人,女工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侯道济常和她谈论朝政之事,侯氏所言甚合其意。侯道济常叹“可惜不是男儿!”

侯氏嫁给程珦后,对姑舅尽心服侍,与夫君相敬如宾。侯氏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她待人仁恕宽厚,不准家人打骂奴婢,对奴婢视如儿女。遇到有人斥责奴婢,她必告诫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侯氏遇到路上遗弃的小儿,多次收养抱回家。有一小商人外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没有着落。她惧其必死,便抱回家。当时程家人众,生活困难,都不愿收留。侯氏乃买粮来养她。其父归,十分感激说:“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将此女献给你。”侯氏说,我本以待汝归,不是为了要你家的孩子。”她还喜好配置药物,以济病者。有一天大寒,有一个挑炭的人生了病敲其家门,家人欲呵斥之。她劝止说,千万不要这样,你把他赶走,他没钱治病不是更困难吗!便开门给那人治病。

侯氏于壬申年(年)正月十五日生程颢,癸酉年(年)八月十五日生程颐。她前后生了6个孩子,四个都夭折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她不掩过、重节俭。她常说:“子之所以不能成材,是由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侯氏尽管对程颢和程颐十分慈爱,然教之之道,从不宽容。程颐刚学会走路时,有一次跌倒了。家人赶紧上前扶抱,恐其惊啼。侯氏却让他自己起来,并说:“你若慢慢走,怎么会跌倒呢?”侯氏在吃饭时,常让孩子坐在身边,当他们要吃好饭好菜时,便喝斥制止说:“小时候就讲求吃喝,长大会怎么样?”所以程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不挑三拣四,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侯氏教育的结果。

侯氏在教育孩子方面,常说:“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意思是说,对孩子要让他们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在逆境中不致沉沦,要能屈能伸。她还常常告诫家人:“见人善则当如己善,必共成之;视他物当如己物,必加爱之。”

侯氏好读书史,善诗文。有一次程珦因事远出,侯氏夜闻鸣雁,思念夫君,写诗曰:“何处惊飞起,雝雝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声传伤。良人沙漠外,羁妾守空房。欲寄文回信,谁能付汝将。”读史见奸邪逆乱之事,常掩卷愤叹;见忠孝节义之士,则钦慕不已。侯氏之弟侯可,世称名儒,才智甚高,常自谓不如其姐。

侯氏自少多病,好配置药方自己调养,甚得其效。跟从程珦官岭外,于年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今南京一带,亨年四十九。

来源:吴建设《二程生平与理学思想》

编辑:世侯总会办公室

邮箱:1795450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侯总会文化研究中华上谷堂专刊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