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九岁能诗文,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王维博学多才,不仅文学卓著,而且精通音律,擅弹琵琶。又擅长绘画,是我国水墨渲染写意画的开山始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和孟浩然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号称“王孟诗派”。他笃信佛教,所作多含禅理,人称“诗佛”,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盛唐诗坛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首诗是王维在开元二十二年()秋天所作,当时他三十五岁。我们知道王维有著名的辋川别墅,但那是在天宝年间才买下来的,在那之前王维有多处隐居之所,比如淇水、嵩山等地。开元盛世,政治清明,正是一代贤相张九龄执政期间,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和宰相张九龄都在东都洛阳。于是王维燃起了安邦济世的希望,他追随张九龄来到洛阳并上表自荐。在等待朝廷答复的时候,他就在嵩山隐居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作的。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五岳之一的中岳,著名的少林寺就在嵩山脚下。
清川:清澈的流水。
带:本意是人的腰带,后引申为动词,即被其环绕。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勃《滕王阁序》也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长薄:草木茂盛的地方。《楚辞·招魂》:“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王夫之通释:“长薄,山林互望皆丛博也。”
闲闲:悠然自得。
迢递:高峻的样子。李商隐《安定城楼》也有“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烟外尽汀洲”。
闭关:门板中间的门闩也叫做“关”,闭关就是闭门的意思。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点明“归”的主题。在草木茂盛、流水潺潺的山路上,诗人坐着马车,悠然自得地离开洛阳,前往嵩山的隐居之所。河水两岸的草木像一条绿带一样环绕,车马也显得悠然自在。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王维此时刚刚向朝廷举荐自己,正满怀希望地等待答复。想必他这篇自荐也是一篇颇为得意的好文章,再加上皇帝和宰相都是贤明之人,所以此时的他也是心情愉悦,觉得自己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所以诗人描写沿途的河水也是缓缓地流淌,车马也是闲闲地前进,仿佛世界是如此地安详美好,是那么的从容不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颔联继续描写归途所见景物。清澈的流水好像满含着情意,傍晚的飞鸟成群结队地飞回鸟巢。这一联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且带有某种隐喻。流水本无意,但诗人说“有意”,那是什么“意”?华仔觉得我们不妨置身其中,想象一下具体的情境:流水、诗人、飞鸟,这三者是不是都是同一个方向?纵然诗人没说,但是我们可以推测,流水、飞鸟的方向应该和诗人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一路相随,才更有“默契”,更有“情意”。当然,或许读者朋友不同意华仔的观点,也许流水、飞鸟和诗人的方向在物理空间上不一致。华仔觉得也可以解释,因为这三者都是前往自己的“归宿”,从追求归宿这个精神意义层面来讲,也可以说是一致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随着诗人继续前行,看到荒废的古城对着古老的渡口,一片落日的阳光洒满秋日的山冈。前面四句显得轻松愉快,悠然自得,这一联却忽然为之一变,一片萧条冷落,压抑沉闷。这种情绪的变化,有其行进途中自然而然的一面,也有诗人自己焦虑抑郁的一面。自然的一面就是诗人确实看到了荒凉偏僻的古城和渡口,再加上这肃杀的秋季还是傍晚,刚刚轻松愉快的心情难免受到影响。人在“日暮”行路的时候,总会联想起“途穷”,所以是自然而然的。诗人自身的心理因素在于,他上表自荐后刚开始当然会轻松一下,仿佛完成了一个大心愿。但是时间一长就会焦虑,朝廷会不会赏识我呢?我的愿望会不会落空呢?我们知道,王维信奉佛教,并不太积极用世,但这次鼓足勇气毛遂自荐,也是很难得的啊。因为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心中不免生出一阵凄凉惆怅之感,所以留心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诗人望着远处那高峻的嵩山,心想还是在那里暂且闭关一段时间吧。这里诗人的心情又从刚刚的紧张抑郁稍微宽心了一些。华仔建议大家不妨联想一下自己考试交完试卷或者找工作面试完以后的心理变化,是不是有些类似呢。反正已经向朝廷举荐自己了,能不能成功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了,也用不着一直牵肠挂肚,顺其自然吧。王维是个佛教徒,嵩山恰好也是佛教名山,正适合他暂时栖身。王维性格里边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半官半隐的状态,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入世”和“隐居”的矛盾斗争。而一个真正有强烈入世愿望的人,在上表自荐之后,是不会离开皇帝的,而是趁热打铁,奔走于公卿权贵之中,以寻求支持。诗人的情感从最初的喜悦,到后来的担忧,再到现在的平和,此中细微的深意,还需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得出啊。
清澈的河水
树木丛生如丝带飘扬
我乘着马车
悠闲地离开了洛阳
流水好像有意
一路跟随我去往远方
晚归的鸟儿
也和我奔向相同的方向
荒僻的城垣
静静地躺在古渡的身旁
落日的余晖
洒满秋天的山上
不再纠结惆怅
不再胡思乱想
在那高峻的嵩山脚下
安心地闭关修养
这首《归嵩山作》是王维在东都洛阳向皇帝上表自荐以后,回到嵩山等待消息的途中所作。不仅描写了归途中景物的变化,也表达了诗人行进途中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刚刚自荐完成,如释重负,心情轻快闲适,所见的清川、车马、流水、暮禽都是轻快灵动的,当他对自己的前途又开始担忧时,所见又变为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一派肃杀萧瑟。最后顺其自然、平和冲淡,表达了他闭关修炼,隐居逃避的思想。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为“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之间”。这首诗质朴自然、意向林立,体现了王维对景物运用的高超境界,但“斧凿痕迹俱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