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初唐四杰大多命运多舛,其中三人死于非命,而其中尤以卢照邻最凄惶哀凉,明代张燮在编《初唐四子集》时对卢照邻的遭遇甚是同情,他的一段评语常被后人引用:
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卢照邻在辞世前曾写过《五悲文》,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可以想见那个已被痼疾折磨“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的衰老诗人,匍匐在庭院中,看着春至秋归时弥漫着烟雾的颖水,回忆起昔日醉歌怒马、蜀桥伊人的过往,是何其令人悲苦断肠的画面。
#卢照邻#(?-?)字昇之,河南洛阳人,出自范阳卢氏(先祖东汉大儒卢植,曾做过刘备的老师),是唐代标准的高门望族,其实初唐四杰出身都不差,那时的科举基本是被高门第垄断的,王勃出自太原王氏,杨炯来自华阴杨氏(与隋文帝、武则天的母族都是本家),只有骆宾王稍差一些(骆氏在东吴时也是大族,只是入唐后江南门第多被打压)。
世家子弟的标准流程是从小就会有良好的教育,所谓“神童”是离不开家族的高投入的。卢照邻少年时即求学于大儒曹宪、王义方(均名列《唐书.儒林传》)学《三苍》、《尔雅》。曹宪是江都(今扬州)人,卢照邻在辞世前写的《悲昔游》中曾忆及扬州的求学生活“忽忆扬州扬子津...茱萸湾兮杨柳春”,在《长安古意》中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少年读书的简单岁月是多么令人怀念,只是身困颖水的晚年卢照邻已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的扬州茱萸湾景色少年聪慧的卢照邻学成后很快被推荐到邓王(李渊十七子李元裕)府任典签,据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
“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批览,略能记忆”
邓王甚喜卢照邻的才华,赞为“吾之相如”(据两《唐书》)。邓王先后出任襄州(襄阳)、寿州(寿春)刺史、兖州都督,卢照邻皆随行,这又是一段令晚年卢照邻常常忆及的美好时光,在《悲昔游》中就写到
“淮南芳桂之岭,岘北明珠之川,东鲁则过仲尼之故宅,西蜀则耕武侯之薄田”
引文中的岘山,是襄阳名胜,卢照邻另一首诗也提及襄阳风物,即《酬张少府柬之》
昔余与夫子,相遇汉川阴,珠浦龙犹卧,檀溪马正沉。
现在的襄阳岘山约唐高宗龙朔年间(-),卢照邻入蜀任新都尉(成都新都区),正常轨迹,应在县尉任上满秩(一般3年)后经吏部考选合格再升迁它处做官,但令卢照邻没想到的是小小的新都尉竟成了他仕途的终点。《朝野佥载》记
后为益州新都县尉,秩满,婆娑于蜀中,放邝诗酒。
发生了什么呢?
两《唐书》对此的解释是“染风疾,去官”。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这一时期卢照邻的诗文中很容易考证出,直到沿长江水路离川,再到达洛阳,卢照邻都是健康的。卢照邻在离川前后写的《赠益府群官》中有
不栖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在给前同僚的信中把益州官场比为“恶枝”和“盗泉”,其背后的意思已经不言自明
好在这最后的在川岁月里不都是堵心事,一位故友兼诗人来到了四川,他就是王勃。
唐高宗总章二年()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沛王府来到四川漫游,与卢照邻在重阳节这天同登梓州名胜玄武山(今德阳中江),同行的还有邵大震,三人分别以《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为题作诗。一样题目三种心情,卢照邻的诗是这样写的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玄武山现位于德阳中江市在四川期间卢照邻还喜欢上一位姓郭的女子,在残年所写《悲昔游》中卢照邻最常忆起的除了少年读书时的江都,就是有伊人相送的“蜀桥”,不过这出古典爱情剧还是以传统的始乱终弃收场,这事不知怎么被也来到四川的骆宾王知道了,骆宾王好管闲事(也可以说是路见不平)写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这首长歌行写的很美,摘抄几句如下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
。。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
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至少在咸亨二年()前卢照邻回到中原,准备参加唐高宗特诏的举贤铨选,(所谓“王杨卢骆”四子之称可能就是在这次铨选中被传开的)。也差不多这时起命运之神开始作祟,卢照邻染上了风疾。古人治疗细菌真菌传染病,是服用含汞含砷的丹药杀菌,为求名医名药,卢照邻来到长安寻访孙思邈,卢照邻在《病梨树赋序》中描述
癸酉(咸亨四年)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
然而不久孙思邈就被唐高宗召去了甘泉宫,卢照邻还是耽误在劣质丹药上,又逢其父病故,卢照邻的病情也越发加重了。
孙思邈,旧《唐书》有传为继续寻访丹药和找幽静处养病,卢照邻先后住过眉县太白山和嵩山东龙门等处,巨大的花销使生活日益窘迫起来,在《寄裴舍人诸公遣衣药直书》中写道
舍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货用都尽
在给洛阳朋友写的求援信中提到“空山卧疾,家业先贫”。孟浩然曾诗云“不才明主弃,久病故人疏”。这来形容逐渐穷途末路的卢照邻很是恰当。
体会了一起世间炎凉后,卢照邻搬离了洛阳,选择了阳翟(今禹州)的具茨山购地数十亩,依颖水之畔建屋,并预先留好了墓地,偃卧其中,“以蕙兰为九族,以风烟为交亲”,这时连卢照邻常自矜的卢氏高门的其他族亲怕也已经抛弃了他。
关于卢照邻的最后岁月,引用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对他的描写
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手足挛缓,不起行已十年,每春归秋至,云壑烟郊,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遂自伤,作《释疾文》...与亲属诀,自沉颍水
卢照邻死后,其弟卢照己(仕途通顺,在多地作过州刺史)将其一生诗赋整理为《卢照邻文集》20卷,卢照邻的文采得以在他死后继续千古,最后以其名篇《长安古意》结尾。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两《唐书》中均有传,但都并没述及生卒年,只是提到享年四十。傅璇宗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签注》中考证为公元-,这样卢照邻享年50余岁,比传统说法大了很多。闻一多考证卢照邻生于年,另有学者定生年为年,均可备为一说
两《唐书》中都说卢照邻是范阳涿郡人,卢照邻在诗赋中也自称幽燕人士,但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记载卢照邻是洛阳人。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唐代人好谈门第郡望,越是高门第越如此,因为这是身份标签,即便已搬离祖居地几百年,也在正式场合只报门第(比如李唐皇室来自山西,但门第一直报陇西李氏)。卢照邻这一支是在洛阳聚居的,证据有二,一是卢照邻在离开四川前的思乡诗文中明确说“思归赴洛阳...白云迷故乡”(见《赠益府群官》),二是卢照邻亲弟卢照己的墓在洛阳被发现。古人聚族而居,叶落归根,卢照己一生各地仕宦,最后葬在洛阳,正说明这一支卢氏已定居在此。
《苍》、《雅》是那个年代的启蒙书,识字认词释物
关于少年卢照邻在江都求学,过去的学者们常以孤身远赴来形容,但稍细想,既然传统认为卢照邻是幽州范阳人,以10余岁的年龄迢迢千里去扬州求学,在现代交通工具下也难以想象。在没有文献证据前,学者们只能靠猜,用卢照邻是曹宪入室弟子来自圆其说。直到年《卢照己墓志》被发现,其中明确记载照己、照邻兄弟的父亲卢仁助任过江都尉,卢照邻是随父在江都仕宦任上就近访名儒求学的。
典签,主要工作是整理起草王府的文书。在南朝时典签曾是皇帝监视各王府的工具,因而有人据此说唐代典签也有监视功能,所以卢照邻与邓王不睦。这完全是搞错了朝代的臆测。初唐四杰都在王府当过差,王勃任职于沛王(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府,骆宾王在道王府,杨炯甚至作到过太子少詹事。所以这几位先后来到长安的青年才俊,因为共同的经历身份大概率很早就有交往,至少也会惺惺相惜。
诗题中的张少府,正是后来神龙革命中逼武则天退位的张柬之,张是襄阳人,是卢照邻仕襄时的故人,当时张柬之还仅是县尉(少府),张柬之年生人,从卢称其故人同辈看,卢是年左右生人还是靠谱的。只是张柬之神龙革命时,卢已自沉颖水数年了
事实上很有可能卢照邻在最后的任期内还被构陷入狱过,这段经历虽不见于史料,但切实的反映在诗文里。卢照邻《穷鱼赋》序中写到“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致深议,友人救护得免”。此外卢照邻还有《狱中学骚体诗》。这次入狱因友人搭救,卢照邻没有深陷牢狱,但从此也让他看穿了官场,去官后放旷诗酒。
风疾即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依个体自身抵抗能力可发展至轻型重型,重型毁坏神经后不可逆,表现为皮肤脱落,肌肉萎缩,关节奇痛,四肢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