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朝,它的宗室人口众多,到明末时至少已有二三十万人,宗室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下又分为多个子问题,枝杈蔓延,层出不穷。其中光明一代,所封王爵者就达到了为人左右。
朱元璋关于朱元璋大肆分封诸王的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采用分封制,大封诸王。原因就在于他有一套自己满意的政治规划。
1.防御旧元势力,因为蒙古尚未肃清,一直对明朝存在着威胁。这里来说一下明朝和北元之间的摩擦: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后,再经“太原之役”,取山西(战时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在慌乱中率18骑逃往大同,继而转入甘肃。徐达遂率军进营城西,豁鼻马献城投降。十二月初一日,明军进占太原,俘获官兵4万人,马4万余匹。)。
王保保次年,拔上都开平,俘获元宗王三人及平章鼎住等,凡得军士万人,经“庆阳之役”,定山西。年,明军兵分两路,西路军由徐达率领,自潼关出西安,取扩廓帖木儿。四月,经“沈儿峪决战”,北元大败,东路军由李文忠率领,出居庸关,入沙漠,掩袭北元朝廷,后攻克应昌(元顺帝已于四月二十八日病逝应昌,明军围困应昌是在五月份,不久攻克。在此之前皇太子爱酞识理达腊(元顺帝妥欢帖木儿之子)与数十骑已北逃),明军此役俘惠宗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宫诸王、省院达官、士卒等。明军北征捷报频传,大大鼓舞明朝朝廷。年正月,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各将5万骑,分中、东、西三路,出征漠北,这是一场关系北元政权存亡的大决战。中路军一路势如破竹,北元游骑一触即败,明军士气大振,愈发轻敌了,进而落入北元联军伏击圈中,明军死伤数万人。东路明军西至阿鲁浑河与北元军激战,李文忠中矢,明军依然损失惨重。就战绩而言,也就西路的冯胜一军差可自慰。年的岭北之役是北元初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北元政权转危为安,也迫使朱元璋暂时打消统一北方草原的打算,北元政权得以初步稳定,南北对峙逐渐形成。
徐达2.出于转移军事权力的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削弱功臣的势力。诸王地位在洪武朝如日中天,不仅直接带兵打仗,节制功臣宿将,而且积极干预地方行政事务。这里还要说一下背景:洪武早年,出于维护帝室与分封制度的需要,朱元璋为诸子选婚,出发点是进行政治联姻,以增强诸王势力。因此,诸王婚配选取的都是功臣或名门之女。朱元璋特意委任功臣宿将为王相傅,仍然是为了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诸子手中。
洪武年的部分藩王及其王妃的出身(补充: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便首先制定了王府官官制:“王相府左右相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傅各一人。)洪武九年之前,王府官多由功臣或封疆大吏担任,如:陕西行省右丞耿炳文任秦王府武相,都督佥事郭兴任秦王府武傅仍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都督同知汪兴祖任晋王府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同知;广西行省参政蔡仙任靖江王相;北平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华云龙任燕相府左相兼同知大都督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祯任吴王相府左相等。一些悍勇宿将也被任命为王府武官,如大兴左卫指挥使高显任燕相府左傅,昌乐侯丘广也担任过燕府左傅;熊鼎为晋王傅等,上述这些功臣悍将,后来有人被封为公侯者。如华云龙封淮安侯,耿炳文封长兴侯,吴祯封靖海侯。看到这,可能有人要问朱元璋哪里通过藩王来制裁那些早年和他并肩作战的大臣了。下面我来列举一下《祖训录》中记载的话:“凡亲王所用文武官吏并军士,生杀予夺,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这一条规定等于说就是把那些功臣宿将的性命都交给了藩王们,这条规则虽然后来被改动了,但也只是说藩王杀大臣时要征求中央的意见而已。)“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要知道,四拜礼是汉族民间最隆重的礼节,古代的寻常礼节,只不过一拜或再拜,即使是人臣对于君主,也只须再拜即可,明代时臣见君行五拜礼。就比如《孟子·万章下》中记载:“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朱元璋叫大臣对藩王行四拜礼,其中意图不言而喻。根据《大明会典》中记载:‘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礼。)
3.朱元璋对“七国之乱”不以为然,有独单一面的理解。
在朱元璋的认知中,“七国之乱”的根源是景帝对诸侯过于薄情寡义,以致于诸侯心生不满,所以才导致叛乱的发生。而且朱元璋进一步告诫朱标,作为一个太子,要懂得和睦九族,多施“亲亲”之恩,这样就能避免藩王之乱。自以为找到藩王作乱根本原因的朱元璋,便无视历史的教训,更不顾群臣的劝阻,执意施行封藩制度。因为他很自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封藩制度制度的弊端,比如说提高诸藩王的待遇。
太子朱标可事实上,洪武年间的藩王,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待遇,都比其他朝代高很多,尤其是坐镇北方边境九镇的九位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很多时候还可以干预地方政务,已经是实质上的国中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