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专访春晚上讲述ldquo国宝回家r
TUhjnbcbe - 2021/5/5 22:13:00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index.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

“这尊佛首,是年回归祖国的第件文物,它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杭教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呢?请您给大家做个介绍。”

今年央视春晚上,刷屏的“国宝回家”特别节目,张国立请出了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两人用短短的3分多钟,揭开了它的前世今生——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回归祖国,首次在春晚和我们见面,颔首微笑。

2月16日,杭侃现身北京鲁迅博物馆,做了一场线上讲座“天龙山石窟的历史与艺术”。而这尊佛首,如今也正在这里展出。

2月12日—3月14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正式与国内观众见面。

“这是春晚本来我准备的第一稿,和春晚现场大家听到的不同。”杭侃特意把自己的第一稿放在讲座ppt里,“也留个纪念。”

我们来看看原版——

这件文物是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的佛首。第8窟完成于隋代,是天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

太原古称晋阳,在南北朝东魏、北齐时期和隋唐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东魏和北齐的陪都,唐王朝的北都。

天龙山石窟就开凿于东魏北齐和隋唐时期,所以天龙山石窟的艺术水平非常高,被称为“天龙山样式”。可惜的是,天龙山石窟在上世纪20年代遭到大规模破坏,头像被盗割殆尽,许多佛首流失日本。

这尊佛首由旅日华人张荣无偿捐献给国家文物局,年12月12日回归祖国,也是第一尊从日本回归祖国的天龙山佛首。

说到这里,关于天龙山石窟的开凿,钱报记者再补白几句。

东魏时期,大丞相高欢进据晋阳期间,在天龙山地区修筑避暑行宫,并开凿石窟,这就是天龙山石窟的雏形。

直到北齐亡于北周之时(年),天龙山石窟的修建已经小有规模,而此后的隋唐五代,数代当权者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寺凿窟。比如,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天龙山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因此,天龙山石窟历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前后历经约0年。石窟规模不大,共计33个洞窟(主区25窟),分布于东西两峰南坡峻峭的山腰间,但属灰白色砂质岩,易雕凿,也易风化。

天龙山石窟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东西峰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

杭侃特别提到,他原本想在春晚上讲的最后一句,其实不是我们这次看到的版本,“我加了一句带点感情的话。”

我们在春晚上,听到他介绍这尊佛首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这尊微微含笑的佛首,见证了天龙山石窟精湛的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物标本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讲座里,杭老师第一次晒出了那句带感情的原版——

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围绕着这尊佛首反反复复地看,从哪个角度看,她都颔首微笑,非常打动人。

“我很舍不得这句话,不过最后上央视还是改成了比较文绉绉的。”杭侃说。

为什么舍不得?

那是杭侃第一次见到这尊佛首,年12月14日,也就是它从日本回到祖国后的第二天,12月14日,杭侃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库房见到了它。

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开展实物鉴定,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文物测试分析与健康状况评估。

杭侃是鉴定专家之一。

佛首回运。
  国家文物局供图
  王卓然 马孝辰/摄

“我确实泪目了。看到这尊佛像的时候,我就不是太平静。大家说,这种笑,好像跟你有交流,对这个世间很满意,我们围着它一直在照相,在这个小库房里,泪目的还有我们文物工作者。”

这是一件有生命的文物。

它的生命起伏、遭遇,来自它的“渡尽劫波”。

在这个春节假期,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种关于天龙山石窟的背后故事,一个“天龙劫”。

我们在年出版的《天龙山石窟》中可以看到,外村太治郎当时拍摄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头部基本完好无缺。但两年后,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现在的天龙山石窟几乎没有一座佛像是完整的。

山中商会会长山中定次郎带人在天龙山石窟

但历尽劫难,它始终微笑,每个角度,都笑得如此美。

你完全不懂佛教艺术,但就是觉得它美。它代表什么,并不重要,我们被它的笑,感染了。

为什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专访杭侃教授,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钱江晚报:春晚播出时,很多人被这尊微笑的佛首打动了,您第一次看到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场?

杭侃:

第一次看见佛首是在鲁迅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参加鉴定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裕群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静杰教授,都是做佛教考古的专家。鉴定就在库房里进行,保管人员取出之后放在桌子上,我们就围绕着佛首仔细看,都感慨它的微笑,很美,很打动人心。想到天龙山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劫难,很难平静,这么美的佛像,不知道那些盗凿的人是怎么下得去手的。

1号窟东壁造像对比

钱江晚报:您是什么时候接到央视春晚邀约的,能否说说整个过程。您的讲述不到两分钟,如何准备?您提到第一稿最后那句话很舍不得,后来为啥没有用?

杭侃:

第一次到央视演播厅是2月3号,2月5号、7号进行了走台,9号录制备用带,现场有些节目是直播,有些是放的录播的内容。国宝回家这个节目是直播的,是佛首第一次公开亮相,后台有许多文博工作人员在工作,确保文物的安全。

具体要我讲述的内容,是除夕那天中午才确定的,不断有一些细节的修改。需要国家文物局和央视的编导进行沟通。最后的那句话就是我第一次鉴定它的时候的感受,也比较口语化,不知道编导为什么没有接受,而是修改为“这尊微微含笑的佛首见证了天龙山石窟精湛的艺术水平”。

钱江晚报:能否说说这尊佛首的微笑。您提到,在鉴定的时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在微笑,每个角度都是美的,好像在跟人交流。为什么这样一种微笑能打动人,即便我们并不了解佛教艺术。您也说过,文物除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有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等,能否从这些角度说说它的价值。

杭侃:

因为它的美,能够让人心静,即使你不了解佛教,你也会感受到它的静美。佛像的时代特点和艺术水平也是不同的,这尊佛像的水平很高。

过去通常说文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三大价值,评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从这三大价值去阐释的,但是,文物还有文化的价值、情感的价值等等,比如这尊佛首的回归,牵动了那么多国人的心,这里面就有情感的因素在内。

钱江晚报:相由心生,这心是制作者之心,也是观看者之心。您在讲座中还提到这尊佛首制作的刀法。它在佛教艺术上和北魏造像有很大的不同,不是直平刀法,而是圆刀,您的
   国家文物局供图

钱江晚报:您第一次接触天龙山石窟是在年,能否说说当时您的印象。

杭侃:

那一年我还在读博,是跟着师兄李裕群去做天龙山的测绘,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山色非常美,石窟艺术也很吸引人,就是破坏得太惨了

钱江晚报:天龙山石窟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名气并不大,但是,它在艺术史上创造了“天龙山样式”,能否从美学艺术的角度,举例说说这种样式。

杭侃:

简单地说,天龙山样式主要指的是天龙山的唐代造像,雍容大气,婀娜多姿,完全可以作为大唐气象的代表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平,和太原在当时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太原是唐代的龙兴之地,武则天又是并州人(约当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地区),太原成为大唐王朝的北都,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保障。

钱江晚报:第8窟完成于隋代,是天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除了大,它还有哪些特点?

杭侃:

它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的一个中心塔柱窟,完成于隋代开皇四年(年),也就是隋朝建立不久,因此,这个窟带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这个窟有功德碑,内容比较丰富,从碑文可以看出是一些中下层的*人,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开凿的,开凿的目的是为皇帝、皇后、太子和晋王祈福。晋王就是杨广,他曾经两次出镇晋阳,第一次在开皇元年到开皇六年,因此,这些人为晋王祈福,希望他能有“磐石之安”。

天龙山的石质不太好,风化是一个问题,第8窟因为是中心塔柱窟,原来又有裂隙渗水,所以风化的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第8窟外景

关于第8窟,当时开窟造像的目的,在于“以此净业,仰祚天朝圣上寿等乾行,皇后季均厚载,储宫体明离之□,晋王则磐石之安”(录文依李裕群)。

这里就是杭侃提到的“晋王”和“磐石之安”。

晋王,就是杨广,当时他还不是隋炀帝。隋开皇元年(),杨广被立为晋王,镇守晋阳。他两次出任并州总管,第一次在开皇元年至开皇六年,所以发愿文中祈愿晋王有“磐石之安”。

曾有报道提到:隋开皇四年,也就是公元年,杨广下令开凿第8窟,也就是这尊含笑佛首的所在。

杭侃说,这一句还是有问题的,从现在的碑文看,看不出是杨广下令开凿的,就是手下一群中下级*官和一些民众为皇帝皇后、太子、晋王祈福而开,类似的发愿文常见,是捐资开局人的套话,其实和皇帝没有什么关系。

净土宗的发源地就在并州的玄中寺。并州在东魏、北齐和隋、唐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又是龙兴之地,屯有重兵。隋代初期沿用府兵之制,所以就不难理解,天龙山的第8窟完工之时,开凿者中为何有许多*府人员(都督、别将、幢主等)。

功德碑文中,还出现了一个名字“陈回洛”,又被称为“施手、寨主”,因此,他很有可能是实际主持开窟造像的人。而这些人中有乌丸、明、和、兰、段等明显来自胡族的姓,所以可以说,这是*民共建、胡汉协作而成的一个洞窟。

隋朝建立之后,万象更新,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大好局面。

第8窟的净土信仰出自普通*民,连同隋代初期出现的宁远将*(古代将*名号之一,在隋朝为从七品武官)、武强县县丞董钦造像等著名的西方净土题材的造像,可知隋代的净土信仰已经深入民心。

第8窟中心立柱西侧

钱江晚报:您说过,美是感受和感动的能力。这种美是遥远的,但又是真实的存在。比如杭州,也有飞来峰石窟造像。对于普通人来讲,尤其是对佛教艺术不了解的人,我们如何感受佛教之美,石窟造像之美?

杭侃:

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很大,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包括各地的石窟造像。这些造像有很多精品,古代的工匠在开窟造像的时候是很虔诚的,就像米开朗基罗一样,“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粗糙的石头表面下,唤醒里面早已存在的生命”。其中的艺术杰作,即使你不了解其具体的内涵,你也会觉得它们好看,当然,如果能够了解一些石窟造像的内涵,对于欣赏它们肯定会有益。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春晚上讲述ldquo国宝回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