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看完想哭珍藏版石家庄老照片,8090
TUhjnbcbe - 2022/2/13 2:48:00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m.39.net/disease/a_5782275.html

荣耀“石”光·七十载

——镜头中的石家庄七十年

一条铁道与一个村庄的邂逅,

形成一个日进斗金的旱码头。

一场战役与一次革命的洗礼,

迎来共和国第一城的新篇章。

春华秋实又一载,日月轮替七十年,

旱码头天翻地覆,崛起一座辉煌都市,

风华正茂。

从0.1平方千米,到平方千米;

从一二百人口,到一千万人口。

这座城的伟大巨变,还不止在广度上。

如今,

她还有扎根地下20米的地铁,跑得正欢;

更有傲然挺立米的大厦,与云相伴。

这已然是一座“三维”之城,

具有浓烈的现代气息,

又不失国际都市风范。

一座城的惊人蜕变,

离不开人的血与汗。

钢筋水泥的铸就只是她的外表,

血肉之躯的拼搏才是她的内涵。

这座城的荣与光,

归根结底,是人文风景的展现。

这座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也是人与城融合的结果。

如同拍照留念,人和城总在一起。

人是主角,城是背景。

不离不弃,相得益彰。

所以,

纪念这座城的70年,我们精心制作这份特刊。

追忆往事云烟,印证城市变迁。

时光荏苒,罅隙倥偬,厚重70年,

这座城,就在这份《城市相册》里,

让我们一起“喜新恋旧”吧!

相信,十九大对于这座城而言,

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毋庸置疑,

她的未来更璀璨。

城市相册·地标记忆

1邮*大楼——那一季的风情

作为到石家庄的留念,34年前董建冬选取了邮*大楼当背景,拍下了一张照片。34年之后,董建冬已在石家庄定居生活了多年。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对于董建冬来说已经感觉不到新鲜。“内心适应了城市的高速发展,今天的高楼将来还会被更多时尚建筑取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他说。

显眼的大楼摆摊的个体户

年的秋天,董建冬身着一身*装,出现在石家庄火车站的出站口。他第一次见到邮*大楼,心里惊奇原来石家庄还有这么高的建筑。他心里琢磨着,第一次单独来到这里,一定要留点念想。于是便以这栋大楼为背景,拍下了这张照片。他还记得四处不少人在建筑下留影,当时拍一张照片的价格是2元。那是董建冬21岁的记忆。

年董建冬在邮*大楼前留影。(记者翻拍)

董建冬老家在赵县,自幼随父母在邯郸长大。小时候经常会跟随父亲坐火车回老家探亲,不过那个时候火车站周边还没有什么看起来像样的建筑。

年,高中毕业的董建冬参*入伍。年,他在休假期间坐火车来到了石家庄。当时火车站位于中山路北侧的大石桥附近。他在出站之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眼前的邮*大楼。火车站周边都是老式平房,没有特别高的建筑,邮*大楼看上去特别显眼。这栋约10层高的大楼,让董建冬感觉有了城市的样子。

让董建冬印象深刻的是,那时个体户已经出现。一些本地人在邮*大楼周边摆地摊,卖纽扣、鞋垫之类的生活日用品。

就在那一年,石家庄个体户张世民出席了全国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表彰大会,并受到了*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通信的进步周边的巨变

80年代初期,正是写信和拍电报流行的年代。董建冬记得邮*大楼的大厅里人头攒动业务繁忙。在部队他和爱人也主要是靠信件和电报联系。有一次爱人拍电报让他去接站,结果电报没能及时送达,爱人只能在车站附近旅馆住了一晚。“那个时候邮*与千家万户联系密切,写信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有摇把电话,但并不普及。”

年,董建冬复员,来到了石家庄工作。当他再次出现在火车站时,新建成的火车站已经搬迁到中山路南侧,广场周边也出现了4层高的居民楼。尽管邮*大楼还算比较高,但董建冬心中已失去了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新鲜感。

就在那一年的1月份,邮*大楼附近的南三条和新华集贸市场,双双入选全国十大集贸市场。前者排位第三,后者第七。

董建冬记得,那时候经常去的地方,东面是省博物馆广场和长安公园,西面则是郊区的动物园。那时候,摇把电话已经不算什么,更先进的拨号电话开始出现。他写信的数量,也逐渐少了。

之后,城市高速发展,一批批高楼大厦立起。通信手段,从家庭座机向手机演变,如今董建冬经常与朋友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完想哭珍藏版石家庄老照片,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