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王蒙笔下的太原海子边面食馆
TUhjnbcbe - 2022/4/2 18:05:00

太原晚报官微商务合作——

太原晚报有奖报料热线——

-介子平-

年至年,王蒙的恋人曾在太原工学院读书。为与所爱之人见面,王蒙常坐一夜火车自北京赶太原,一大早下火车,公交车不好等,便沿着迎泽大街一直走到河西的学校。

年轻人谈恋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轧马路。于是两个人一起去过海子边公园,在柳巷里的饭店吃饭,吃着过油肉、刀削面。

印象深刻的是吃过太原许多地方的刀削面,面条可能不同,但都用着一样的山西老陈醋。

还在山西剧院听过丁果仙唱的晋剧,直到现在晋剧还是我特别喜欢的戏曲之一。

想起这些感觉非常幸福,可以说太原有我青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年12月11日,王蒙接受《太原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王蒙于年第8期《北京文学》上刊登的《鳞与爪》一文中,说他于上世纪50年代曾多次来太原,而对其印象最深的当数“在规整美丽的海子边公园附近,吃过几次刀削面”,而“海子边公园近旁的海子边饭馆里,坐着的都是吃三棱形劲道利索的刀削面的”。

王蒙文中所谓的海子边公园,即如今的文瀛公园,以前曾名人民公园、儿童公园。

海子边饭馆是哪一家呢?以今日的型制,人们很容易将海子边饭馆与“山西饭店”联在一起,它也位于文瀛湖畔。

其实不然。

先前公园东门附近聚集了多家小饭铺,且多以经营山西面食为主,而那时的“山西饭店”处还是“人民大礼堂”。

年公私合营后,这里的大小业主便归拢到公园东北角一处大院内,办起了公私合营的海子边饭店。

此院三进落,旧时曾作过县、市衙门,年孙中山先生莅并时在此小憩过,遗憾的是此院在年时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六层商厦。

知名作家访并,文朋诗友小聚,在这样一处虽简陋却古朴、虽嘈杂却贴切的特色馆子领略地方风味,也算是一件赏心悦目、堂而皇之的雅事。

如今,就是老太原又有几人还能忆起这家老饭店,而王蒙对它的印象,也多半因了这家饭店的一名服务员。

(他)矮矮的个子,留着平头,椭圆形的头脸,一脸孩子气的笑容,只是眼角皱纹透露出他已并不年轻。

他一手端三碗,两只手端着六大碗面,你没准觉得面的体积和重量已经超过了他本人。他是奔跑着来为顾客上面的,又奔跑着去算账。

同店还有几名女服务员,但大家都招呼这位小个子。

可能因为他的笑容,因为他跑得快。账也算得快,一口清,声音洪亮。更主要的是你第一眼望去就可认定他十分喜爱自己的工作。

于是他从这桌跑到那桌,从店堂跑到后厨,从后厨跑到店堂。他满场飞跑着端面,拾掇餐具、擦桌子、摆碗筷、算钱、收钱、找钱,像一阵风。

所有的顾客都把目光投向他,欣赏着他的精力、热情与效率……

王蒙以过人手笔,将这位不知名的“小个子”写得活灵活现后,转而伤感道:“几十年过去了,再没有碰到过第二个这样工作的服务员。”

刀削面以刀功削技绝妙,被称作“飞刀削面”,讲究“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此即王蒙所言“三棱形劲道利索的刀削面”,为刀削面里的上品。

刀削面里手总结制作要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

熟练厨师,每分钟能砍百余刀,每叶长度,恰在六寸。其烹制过程,可作表演,供人一赏。

削面捞出,须迅速浇头,其花样多多,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臊子、金针木耳鸡蛋打卤汤等,并配以应时鲜菜,如*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豆、青蒜末、辣椒面等,而最关键的一道调和,便是老陈醋了。

后来,晋人在刀削面基础上,加以改进,制作出了更为精道的勾刀面。

压图斌礼绘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蒙笔下的太原海子边面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