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官微商务合作——
太原晚报有奖报料热线——
开栏语
2月18日起,太原市委从市直单位抽调名机关干部,组成了8支突击队,下沉至区、县、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和规上企业帮助工作。为展现突击队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战斗风采,为我市战胜疫情鼓劲加油,太原晚报从2月24日起,开设“防疫突击队一线展风采”专版和专栏,以图文等形式,对8支突击队及其队员的防疫行动予以跟踪报道。
值守电南社区的日子
2月23日,我市疫情防控突击队成员杨尔欣在晋源区金胜镇电南社区走访调查和发放居民承诺书。牛晨阳摄
2月19日起,我从新闻采访一线来到基层疫情防控一线——晋源区金胜镇电南社区,成为一名下沉在社区一线的“突击队员”。
社区工作人员,平日里多被亲切地称为“社区大妈”,于是,我这个今年40岁的“社区大爷”也光荣上岗了。
请你放心以下是个人广告时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打响,我不甘心“躺赢”这场胜利,请缨出战。年,我入职太原日报社,17年来,先后在太原晚报编务办、经济部、文体部工作。多次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二青会等体育新闻战役报道,不曾掉过链子。
相信自己有点实力,理应胜任新的社区岗位。已是2月下旬,咱就不说过年好了,道一句“请放心”吧。
我在巡逻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我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是巡逻社区。
这辈子第一次戴上了红袖标,在电南社区的电校小区和供销社小区走动,眼睛、耳朵进入工作状态。这里虽是老旧小区,但处处都整洁。保洁工人还会开着小车,清扫路面,喷洒消杀,进行“机械化作战”。
小区里的老人起得早,偶尔见到三五人晨练。常见的一位老者,身姿矫健,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位患有脑血栓的患者。每每遇见他,心情大好,目睹老人家悠悠然的一招一式,觉得这才是:“岁月静好,一切从容。”
止步测温疫情尚未结束,电南社区依然进行封闭管理。进出测量体温,体温低于37.3℃,方可通行。达到或高于这个数字,对不起,止步。2月21日一早上班,与社区人员已经熟悉,她拿着红外体温计玩笑道:“过来让我崩一枪。”“崩”完以后,显示体温37.3℃,正好在卡点上。摘去手套,原地休息了一会儿,还是37.3℃。
于是我被劝返,没错,被劝返了。回家喝了点水,自己又测了十来八次,36.5℃以下,又回到电南社区。“崩”了个36.3℃,这才顺利过关。
写下承诺部分企业返工返岗日期已至,近两日人员流动明显增多。
为了应对外地人员返并“小高峰”,22日起,金胜镇启动第二轮摸排,电南社区也不例外。我参与制作了一份《电南社区防控疫情法律责任居民承诺书》,电南社区郭秀云主任几番修改,有点纸媒时代报社审稿的味道,很怀念。
22日,打印第一批份《承诺书》,一家一户挨个敲门,不在的住户会做好记录,第二天再来补上。2月24日12时前,需要完成余人的排查,确保“不漏一人一户”。
发收表格“请开下门,社区填表。”清静的楼道里,我觉得自己像个收电费的。
有的人家只开个门缝,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刚刚能将一张纸递进去;有的老人不会写字,我就站在屋外帮着填写。戴着手套,又没有支撑物,字尽量写得不丑,也是一种修炼。
发放完毕《承诺书》,30分钟后再去挨家挨户收回。不少居民会道一声辛苦,听起来挺享受。返回办公室的路上,社区同事高洁打趣说:“你啥都学会了,等疫情结束,来我们这儿上班吧。”
太原这几天空气新鲜,下班时已是晚上9时,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刻,深呼吸,深呼吸。
太原晚报记者杨尔欣
李莉:战“疫”最美突击队员
2月23日清晨6时许,家住红沟南街坤昇小区的李莉,早早便起来给长期患病的丈夫做早饭。匆匆吃了两口,嘱咐丈夫几句,她便赶紧下楼去等公交车。成为一名下沉一线抗击疫情突击队员后,她每天都要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前往涧河街道柏桦苑社区,配合社区干部开展防疫工作。
今年47岁的李莉,是市轻工业供销总公司*总支书记,也是第三突击队涧河街道分队队员。2月19日到柏桦苑社区参与防疫工作后,李莉便和社区干部一起当起了小区“守门人”。对进出小区的居民进行登记,为居民办理出入证,检查外地车辆,做好防疫宣传工作……只要社区辖区内哪个小区的值守岗位缺人,她就立刻补位,积极工作的热情得到社区干部的称赞。
李莉的丈夫做过肾移植手术,虽然生活可以自理,但身体一直不太好,需要长年吃药保养。每天中午,李莉下班后都会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回家给丈夫做饭。
丈夫免疫力低,她每次回家都要仔细地做好消杀工作。吃完饭后,她还没休息一会儿,就又该走了。
看着妻子一天要坐近4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了社区还要站一天的岗,回家还要做家务,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很想让妻子歇一歇,但,他明白,妻子是公司*总支书记,现在正需要她冲锋在前,作为家属一定不能拖后腿。也正是出于这种想法,当时李莉告诉他,想要下沉一线当一名防疫突击队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妻子的决定。丈夫的支持,让李莉十分感动,也让她坚定了配合社区抗击疫情的信心。
从2月19日到2月23日,李莉已经跟随社区干部在三个小区进行了防疫工作。
“一边要照顾患病的丈夫,一边还要配合我们做好防疫工作,李莉真的不容易。更为不易的是,她做事沉稳,认真负责,给我们的工作分担了不少的压力,值得肯定。”柏桦苑社区主任王彩萍说。
太原晚报记者郭晓华
工人们去复工我们去“站岗”
程升是太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也是一位老*员,平时的他工作积极、乐于助人。疫情发生后,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下沉一线抗击疫情第四突击队的突击队员,同时也是一位小组长。2月21日早上7点,程升就戴好口罩出了家门,这是他作为突击队员下沉一线抗击疫情的第四天。7时30分,他准时到达太原锅炉厂门口,参加入厂职工体温检测,到9时30分,共有个工人进厂,比20日多了53个。“复工的人数增加了。”程升很高兴。
测温结束后,程升接到小组组员来电:“不锈钢园区新规定,禁止柴油车进入园区,但是陆森公司车间加工设备需要用到特殊气体,而运输特殊气体的车辆都是柴油车。公司目前的气体马上就要用尽,22日急需要补充,希望园区能够紧急协调此事。另外,企业使用的通勤车辆也是柴油车,希望园区酌情一并考虑。“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企业遇到的问题,我们尽力帮助协调解决。”程升迅速和相关负责人对接。下午的时候,好消息传来:运气车辆,在进入园区的头一天,企业向有关部门打报告,经批准后可以进入园区。
发放队员服装、手套和口罩,帮助厂区消*,检查食堂防控……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程升和组员们的身影。“不锈钢园区的四个河南籍工人返并复工后,居住在后沟村。由于是防疫期间,白天上完班后,晚上村里不让回去住,工人们没法正常上班。听说此事后,突击队员们专程去了一趟后沟村,把情况和村里说清楚,希望有个好的解决办法。”程升说,经过沟通,村里同意工人们白天去上班,晚上回村后,按程序测体温,如果正常就可以回家。
“只要我们能做的,义不容辞。”22日晚,锅炉厂宿舍区的工作人员反映,防疫期间,小区需要有人守好门、把好关,现在都是工人们轮流“站岗”,忙得拉不开栓。“放心吧,从下周开始,工人们去复工,突击队员去‘站岗’。”程升坚定地回复。
太原晚报记者贺娟芳
突击队员变身“搬运工”
扛起沉甸甸的煤气罐,“噔噔噔”一口气上了楼,安装好后,又扛起旧罐跑下来……2月21日下午5点多,小店区康宁社区建安公司宿舍院,一个穿着红马甲的突击队员变成了“搬运工”。“搬运工”其实是市直单位第一突击队队员白立*。因该院实施封闭式管理,送煤气的外来人员不能入内,为解居民之急,白立*二话不说,扛起煤气罐就为居民送上楼。21日下午5点多,一名30多岁的女士下了楼。她问站在大门前的白立*:“我家没煤气了,刚给送煤气的打了电话,他已经到了大门口。家里就我和娃娃在,我扛不动煤气罐,能不能让他送上楼?”43岁的白立*是太原市龙潭公园监察队副队长,从2月19日开始,下沉至小店区康宁社区,负责在建安公司宿舍院防控点登记和检查出入人员情况。该院为无物业小区,主要由街道和社区人员负责防控。为了居民安全,外来人员不能进入小区。但这位居民家没煤气了,也是实际困难。“我来搬煤气罐!”看到居民为难的样子,白立*决定,让送煤气的在大门口等候,他去送煤气罐。他背起煤气罐就跟着居民上了楼,一口气到了三层,将煤气罐搬进厨房。换好新罐后,又搬起旧罐送到大门口。
目睹这一情景,居民们开玩笑地称赞说:“市里来的干部把送煤气的活儿都干了!”白立*爽朗一笑:“应该的,换谁都得这么做。在这儿值了几天班,觉得社区工作人员真是辛苦。我们下来,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
太原晚报记者侯慧琴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