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通过VR眼镜体验数字复原后的天龙山石窟。
看到有年代感的精美老物,很多人会眼睛一亮,这是文物吧?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锦绣太原城,晋阳文化博大丰厚。十三五期间,我市文物保护,聚焦让文物活起来,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统一、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辉映,构建了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
城市记忆“活了”
我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现有各类馆藏文物件(套)、件,其中珍贵文物件(套)。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是太原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物见证,是“活”的城市记忆。
太原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从投入上可窥见一斑:年以来,国家、省、市各级财*累计投入25.99亿元,其中市级拨款25.15亿元,比整个“十二五”时期翻了近6倍。
文物保护被纳入太原城市总体规划,年11月底,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公布,我市迎泽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源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选。这两个区文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文庙、崇善寺、关帝庙、永祚寺、王家峰墓群、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太山龙泉寺、明秀寺、晋阳古城遗址等,个个都是太原人耳熟能详的“宝”。
全市文物被分级分类管理和挂牌保护,建立了不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几年来,文物本体修缮工程一百余项,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十余项,数字化扫描可移动文物件,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5项,修复壁画、器物等2件(套)。
考古项目“亮了”
太原重点考古项目,成果一一凸显。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文博爱好者参加了晋阳古城遗址二号建筑基址公众开放日活动,近距离观看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出土场景,直观地了解了古城历史和文物价值。晋阳古城,是太原市建城年的实物见证,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汇集了近年来晋阳古城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揭开了一段不晚于唐代的城墙遗迹、一处较为完整的北朝建筑群和一处晚唐寺院遗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及生活用器残片,首次发现古城内一处较完备的水利设施。年6月,东山古墓保护性发掘取得新进展。东山古墓遗址,位于迎泽区郝庄街道办店坡社区西,墓园面积5万多平方米,墓室面积近平方米,考古发掘掌握了墓园营建情况,厘清了陵园整体格局和风貌,发现围墙遗迹和建筑遗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为研究汉代王侯级陵园规制过渡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恒大悦龙台汉代墓群,推测为东山古墓陪葬墓,出土各类漆木器、金属器、陶器、玉石器66件(组),木质简牍为山西首次发现。发掘出的大型墓室,完整搬迁至室内进行精细化考古,在山西省内也属首次,为今后室内考古发掘、开展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主持东山古墓考古发掘的常一民,也是晋阳古城遗址考古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领衔的文化名家工作室,是我市首个文物保护类名家工作室。
图为年起,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每年安排万元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文物保护美了
年,太原轨道交通地铁2号线工地,发现了明清府城镇远桥遗址。依照珍贵文物原址保护原则,这座已经有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复生”,遗址馆与地铁站同时施工建设,成为“桥站共生”实例,是我市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证。
城市建设大步向前,文物保护有力跟进:近几年,我市文物部门对近块建设用地开展不可移动文物重叠核查,考古调查3万平方米,文物勘探万平方米,发掘战国至明清时期古墓葬余座,石桥遗址1座,寺庙遗址两座,出土各类文物近件。年,小井峪小学唐代壁画墓被发现,是当前太原规模最大的唐墓,其甬道壁画为同时期太原地区首次发现。
随着科技进步,我市文物保护利用,高端起来。数字博物馆助力文化“云端”开花,晋祠博物馆线上展被列入国家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北齐壁画数字博物馆年初首次亮相。年,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项目,借助沉浸式影院、VR、3D打印等科技手段,天龙山各时期石窟造像的原始风貌和艺术特色一览无余,天龙山近代文物流散史和当今数字复原成果,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该展览是国际首例因历史因素造成分离的石窟文物进行全方位虚拟复原的大型数字多媒体巡展项目,亮相法国、太原、上海等地,在全国开创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太原模式。
文物讲出的太原故事,悠久又深沉。那些历经岁月愈发闪耀光芒的器物、建筑、绘画、雕塑等,点燃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烟火气”。记者陈辛华
来源:太原晚报